香 菇

香菇(Lentinus edodes),又名香蕈、香信、冬菇,日本称椎茸。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香菇属。分布于中国、朝鲜、菲律宾、新几内亚、新西兰、尼泊尔等国
我国栽培香菇最久,早在1313年,我国香菇栽培已很普遍。日本香菇栽培比我国晚500年,但日本1938年已采用人工接种法栽培香菇,而我国1960年才用新法栽培。因此我国的香菇产量曾多年落后于日本,直至1987年我国农业体制改革,香菇产量开始超过日本而居于世界第一位。但客观而论,我国香菇的单产和质量还逊于日本。
我国有五大名菇产区,即浙江庆元、广东北江香菇、江西赣州香菇、福建漳州香菇和安徽徽州香菇。随着香菇栽培技术的普及,现在香菇生产以遍及全国乃至欧、美各州。
香菇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外,还含有腺嘌呤、胆碱,可预防肝硬化并降低胆固醇;含酪氨酸氧化酶,可降低血脂;含香菇多糖,可以通过增强人体免疫能力而辅助抗癌;含干扰素诱发剂双链核糖核酸,可以抗病毒;含大量的钾盐,是高档碱性食品;含5,-鸟苷酸、香菇精、月桂醇等,使香菇独具特香。同此,香菇被誉为“菇中之王” ,是食药用菌中的重要品种之冠。
木屑袋式栽培香菇,产量高,周期短,从接种到出菇只需3个月。每100千克干培养料可产鲜菇80—100千克,即生物转化率达80~100%,是段木栽培产量的8~10倍。近年来北方各省在栽培模式上有所创新,如河南泌阳县的小棚大袋栽培模式,东北三省的开放式地栽等。这些栽培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进行生产,不但适合中、小型菇场进行上百万袋规模的集约化生产,也适合分散农户进行5000~10000袋的小量栽培,生产成本低,效益好。下面介绍几种成本低、效益高的香菇栽培技术。香菇所需的生长发育条件如表9-1∶表9-1 香菇的生长发育条件
阶段条件 菌 丝 体 生 长 期 子实体分化与发育期
范 围 最 适 分 化 期 发 育 期
营养C/N 25-40:1 30:1 73-260:1 200:1
温度℃ 5-32 25左右 10-12 10-20
水分% 30-65 55 50-52 不低于50
湿度% 75以下 85以上,形成花菇60以下
氧 气 需氧 需氧
光 线 不需要 需散射光,形成花菇需较强光
PH 5-6 3.7-5.7
一、 栽培技术
过去我国香菇栽培主要局限于南方各省,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促进了“南菇北栽”。北方香菇栽培以当地棉籽壳及木屑为主要原料,从接种到出菇60—70天,产出的多是出口优质菇。实践表明,北方发展袋栽香菇具有“四大”优势:—是资源丰富,成本比南方低;二是昼夜温差大,生态条件适合香菇生长发育;产出优质菇的比例大;三是劳力富余,工价低廉;四是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交通方便,利于产品销售。
在北方栽培香菇亦有一些问题,如春栽气温低初期发菌慢,后期气温高不利于出菇。秋季栽培适温期短促,菌丝成熟迟,当年难以适时转色出菇。为解决这些问题,须掌握下列知识:
(一) 适时播种 根据香菇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及北方的气候特点确定接种期,目的是将发菌、转色与出菇三个阶段控制在较适宜的环境条件中,以保证香菇高产优质,取得较高市场效益。
在长城以北的山区如承德、张家口等地,气候特点是秋冬严寒,夏季凉爽,可以春栽为主,选用中、高温品种,于2~3月接种,低温发菌,香菇菌丝健壮,杂菌污染率很低。6月份菌丝成熟,适时转色出菇,7~9月正值南方香菇生产淡季,北方却有鲜香菇供应国内、外市场,获利颇丰。
华北的平原地区栽培香菇,可以秋栽为主,选用低温品种,于8月接种,自然温度发菌,10月边转色边出菇,当年长秋菇。越冬保菌,来春继续长菇,有较长的出菇期,产量较高。
(二)选择品种 北方春季栽培,宜选中温和中温偏高型菌株,如Cr04、L26、闽优3号、Cr66等。
秋栽宜选用中温偏低型的香菇菌株,如闽优5号、Cr62配以中温型的L26、闽优1号菌株等。
值得一提的是老品种Cr02,其具有不转色出菇的特点,出菇早、转潮快、产量高和耐低温。其缺点是出菇多而菇形小,菌盖较薄,适合市场鲜销和制作罐头;Cr04、Cr62及L26菇形大而圆整,单生菇多,色泽好,肉厚,优质,适合保鲜外销或制作干菇。为有效地利用自然温度,应选用早熟或中熟品种,如用晚熟品种,发菌成熟期过长,菇农容易产生急躁情绪,放松管理,往往导致栽培失败。
(三)菇棚结构 华北大部分平原地区,冬季1月份平均温度为-3至-10 C,初霜在10月下旬。而秋栽香菇的出菇期一般在10月之后,此时北方多寒流,风多气温低,空气干燥,不利于出菇。因此,北方宜采用半地下式日光温棚。这种棚一般为竹木结构,东西走向,宽10米,长30米,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地平面以下挖深0.5米,南墙略高于地面,顺墙做宽0.1米的排水沟,与棚外的渗水井相通。棚内地面向南略有些斜度,以便向南墙根部的排水沟排水。北墙高2米,在高于地面处每隔3.25米留一个0.4米×0.25米的通气窗。顺北墙留1.3米宽的通道。东西向挂设3根散水管,管之间相距2.5米,高度为1.6米,在散水管上每隔1米安装一个专用喷水头。
菇棚内搭三层结构的菇床12个。菇床高1.05米,底层距地面、层与层之间均相距0.35米。顺床每隔2米间距设置一对立柱,立柱之间用横杆固定,在横杆上铺设竹片,竹片间隙为2.8厘米。菇床南北长8米,宽1.4米,一层面积11.2平方米,一个床架三层菇床总面积为33.6平方米。
若采用日本式菌袋,袋的规格是32厘米×20厘米,装湿料1千克。脱袋出菇时须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平均1㎡菇床摆放36袋。300㎡菇棚摆放的菌袋数为:36袋×33.6平方米×12架=14500袋;如按建筑面积算,每平方米菇棚为:14500袋÷300平方米=48袋/平方米。
若采用福建古田式细长菌棒,袋的规格是55厘米×15厘米,装湿料2千克,在菇棚内的地面上架杆斜竖排,667平方米(1亩)菇棚可摆8000棒,平均每平方米12棒。如采用高棚搭5-6层菇床,菌棒平放,除去通道占地,1亩菇棚可摆20000棒,平均每平方米30棒。
早春2月,将接种的菌袋置于半地下式菇棚内,采取多层堆垛发菌,白天利用太阳光增温,晚上覆盖厚草帘保温。同时在袋垛上覆盖黑色薄膜,以提高袋温,缩短发菌时间。即使在严寒的冬季,半地下式菇棚仍可保持较适宜的温度,晴天中午掀开草帘在日照下棚温可迅速升至13℃,夜间及阴雪天气棚内温度一般为2~5℃左右。在夏季,用草帘覆盖遮阳,棚内温度比棚外低3~5℃,有利于夏季出菇。
(四)原料配制 原料选阔叶树木屑,尤以硬质的柞木屑为好,果树枝条经粉碎亦可用。适当添加棉籽壳及玉米芯、大豆秸碎粉。主要辅料是麸皮、玉米粉。常用的培养料配方是:木屑49%、棉籽壳30%、麸皮15%、玉米粉5%、石膏1%。原料霉烂变质,受雨淋结块、虫蛀的不宜使用。木屑必须过筛,去掉粗硬带刺杂物。木屑的通气性较差,菌丝生长较慢,发菌时间长,容易被杂菌污染,所以木屑中最好掺入适量颗粒较大的玉米芯(粉碎成豆粒大小)或棉籽壳,可改善培养料的透气性,加速香菇菌丝生长,降低污染率。拌料要均匀,不能存有干料块。
料水比例为1:1.2~1.3,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55%左右为宜。生产实践中一般凭经验掌握,手攥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渍,但不下滴;伸开手指,料在掌中成团;落地即散,其含水量一般为55%左右。若手握料指缝间水珠成串下滴,则表明太湿。
大规模生产的拌料量较大,为搞好质量控制和记录,要进行培养基的水分测定,培养基含水量应掌握在55—57%为适。含水量偏低,菌丝生长缓慢、纤弱;含水量偏高,料实缺氧,易导致厌氧菌污染,原料酸败;如含水量超过65%,则菌丝生长受阻。培养料含水率计算公式如下:

用水量
含水率(%)=———————
干料量+用水量

一般干料与水之重量比为1:1.25,即干料100千克十水125千克=总量225千克,则含水率=水125千克÷总量225千克=55.6%。
需要明确,培养料初始含水量为55~60%,经菌丝生长可达63%,培养3~4个月含水量增至70%以上,到表皮转色时达74%,其原因是菌丝的旺盛生长产生代谢水。
(五)装袋要求 袋子采用耐高温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筒膜,此膜拉力强,低温时不易脆裂。袋扁宽15厘米,长50~55厘米,厚0.04厘米,一般1千克筒膜可裁160个袋子,每袋装干料0.8~1.0千克。如用装袋机装料,熟练后每台每小时可装800-1000袋。每台机配备7人为一组,其中添料一人,套袋、装料各1人,捆扎袋口4人。无论是机装或手工装袋,均要做到以下5个要求:
1.松紧度适中 以成年人手抓料袋,五指中等力捏住,袋面呈微凹指印,有木棒状感觉为妥。如果手抓料袋而两头略垂,料断裂成痕,表明太松。
2.不超时限 培养料装入袋内,由于不透气,料温上升极快,为了防止培养基发酵,装袋要抢时间,从开始到结束,时间不超3小时。无论是机装或是手工装,应安排好人手。
3.扎牢袋口 机械装料进袋紧实,离机后料易松动,要抓紧捆扎袋口。要求捆扎牢固不漏气,防止灭菌后基料受热后膨胀冲散扎头。如果袋口不密封杂菌从口而入。
4.轻取轻放 装料和搬运过程不可硬拉乱摔,以免破裂。同时装料场地和搬运用的拖拉机或板车的车板上,需铺放麻袋或薄膜,防止被砂粒或刺条扎破袋。
5.装量合适 培养料装量要与灭菌设备的工作量相衔接,做到当日配料,当日装完,当日灭菌。
㈥ 灭菌参见第五章。
(七) 接种方式 多年生产实践证明下述接种办法好:
1. 多穴接种 此方法的优点是可缩短香菇发菌期。若用木屑菌种,采用边打穴、边接种、边封口的程序较合适。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打穴与接种均采用弹簧接种器,最好三人配合:一人在料袋的两面均匀打5个洞穴;一人向洞穴内接入菌种,菌种须压满穴口,一般750毫升瓶装的菌种可接20—25袋;一人用3.25×3.25厘米见方的专用胶带贴封穴口。操做越熟练迅速,污染率越低。
要选用菌丝洁白健壮、绒毛状、分布均匀、纯度高、不松散的菌种。菌龄掌握在满瓶后20天内,表面及瓶壁无褐色菌膜,不吐黄水的为好。这样的菌种生活力强,接种后萌发快,封面早,可有效地防止杂菌侵入,提高成品率。
2. 两端接种 采用短袋装料及两头接种的方法可减少污染率。料袋扁宽20厘米,长40~45厘米,装料灭菌后,打开袋两头的扎口接种,之后再把袋口扎好发菌。这种方法省工、方便,减少因打洞、接种操作不严或洞穴粘贴不好而引发的污染,且菌种从菌袋两头同时萌发生长,发菌迅速。
3.嵌插接种 若采用枝条菌种菌种,则可省去使用接种器和胶带封口之烦,打穴与接种一插即可,不但节省人力物力,还因提高了接种速度而显著减少了污染率。
(八) 发菌管理 料袋接种香菇后为菌丝增殖期,由于菌丝旺盛代谢产生大量呼吸热而使料温上升。菌丝增殖期结束后,此升温现象自动消失。培养菌袋的环境要求清洁、干燥、凉爽、通风、暗光,以通风干燥尤为重要。菌袋排放,按井字形叠高8~10层。温度高时,适当减少叠高的层次,堆垛之间要留有一定距离,以利于通风和料温的发散。发菌期间做好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调节,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菌丝早萌发,快定植,健壮生长。
1.温度 秋栽发菌温度以24~28℃为宜,高于28℃,应通风降温。春栽在15℃左右低温发菌,可减少杂菌污染,提高成品率。
2.湿度 宁干勿湿,空气相对湿度以65%左右为宜,湿度大时,地面撒石灰降湿,同时造成碱性环境起到抑制杂菌滋生作用。
3.通风 掌握在气温高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中午通风;料温高时多通风。
4.光照 暗光培养,防止强光刺激产生菌膜和引起菌丝老化。脱袋前10天,适当增加光照,有利脱袋转色。
扎微孔 第一次在接种点菌丝向四周蔓延5厘米时,用针在菌
丝前沿之后1厘米处扎一排透气孔;第二次扎孔在发菌中期;第三次在菌丝满袋时扎孔,可减少瘤状突起发生,减少营养消耗,有利于转色和出菇。
(九)转色管理 转色是香菇独有的特性,是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标志。转色正常与否,直接与香菇的产、质量高低相关。转色最关键的因素是温度,一般在18—23℃条件下保持10—15天开始转色。温度高于25℃或低于15℃时,转色很慢。若菌丝发育的成熟度不同,菌棒转色就不一致。转色前的征兆是菌棒表面出现瘤状突起。
一般来说,菌棒发菌的成熟度不同,它们的转成色成度也有差异。转色与产量的相关规律是:菌棒转色后是深褐色的出菇迟,菇稀体大,产、质量好;呈红棕色的出菇正常;呈淡褐色的,菇小菇密,产量较高;呈灰白色的,出菇少,质量差,产量低。
(十)出菇管理 生理成熟尤其转色正常的菌筒,经温差、湿差和光的刺激,就会自然形成菇蕾。催蕾出菇应掌握好以下要点:
1.温差刺激 利用北方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通过白天采光增温、晚上揭膜通风,棚内、外的温差可达10℃以上。通过连续3~5天的冷暖、干湿和暗亮光线的同步刺激,菌筒表层出现白色裂纹,菇蕾就从裂纹中长出。
2.湿度控制 湿度包括两方面:一是菌筒含水量,二是空间相对湿度。菌筒含水量应控制在50~55%。超过65%与低于40%均不利于出菇。含水量可用菌筒原重量与失水之后的重量相比较,如重量减轻15~20%左右,无需补充水分;若减轻25~30%则应适时补水;减轻30%以上,必须补水。否则菇体长势减弱,造成减产。采用注水法补充水分到50%,注水应选择在晴天午后进行。
在催蕾阶段须注意棚内空间的保湿增湿,早晚喷水,勤喷少喷,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即棚内薄膜上有一层水珠为适。需要指出,生产花菇一般不脱袋,脱袋的菌筒虽然也能形成花菇,但很难协调菌棒保湿与干燥催花的矛盾。
(十一)菇潮控制 香菇具有潮次分明,多潮持续出菇的特性,采头潮菇后的管理是取得高产优质的基础。头潮菇采收后,继续利用温差和干湿差的刺激,适时进行补水促菇管理。方法是:菇棚停止喷水7~10天,揭膜通风,降低菇床湿度,晾干菌筒。7~10天后给菌筒注水或浸水,使菌筒含水量接近原重量为准。然后履盖薄膜保温保湿3~5天,让菌丝复壮积累营养,3~5天后给予温差和干湿差同步刺激,促使菌丝分化菇蕾,形成新的菇潮。第二潮菇采后再按上述方法继续进行补水促菇管理。这样,每补一次水,形成一次菇潮,缩短了生产周期,有效地提高了产量。此外,补水促菇可按市场销售形势产菇,调节和平衡生产,防止香菇产品低价销售和积压,提高种菇效益。
(十二)香菇产率 在常规栽培生产中,香菇的生物转化率最高能达到多少? 据笔者试验统计,湿重1000克的日本式菌袋,装干料450克。出菇7个月后残料干重为100克,占原料干重的22%;平均每袋产鲜菇425克,减去90%的水份,折干物质42.5克,即消耗掉的干物质仅有12%的基质转化为菇体物质;其余88%的干物质被香菇菌丝降解成CO2释放到大气中。以上数据表明,对全部基质而言,香菇的绝对生物转化率仅为10%左右。鲜菇含水率一般为90%,即相对生物转化率应在100%左右。超过此理论数值的所谓高产率是不足信的,除非在出菇后期补充营养或覆土。
二、小棚大袋育花菇
创始于河南泌阳县的小棚大袋育花菇技术,是继我国袋料压块栽培(上海模式)、菌棒栽培(古田模式)、高棚层架栽培(庆元、寿宁模式)后的又一新生产模式,尤其适合北方各省推广。
泌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属典型的浅山丘陵区。县境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降水量933毫米,无霜期223天。泌阳县在引进福建古田袋栽香菇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北方干燥低温的气候特点,创造了小棚大袋立体培育花菇技术,使花菇产率达60%以上。1个农户,1吨料,1个小棚,1个产季收干菇约100千克,获利颇丰。
小棚大袋立体培育花菇技术的要点如下:
(一)栽培季节 在河南泌阳,一般在8月中旬接种,此时的旬平均气温为26—28℃,正好利用自然温度发菌。约60—70天菌丝长满袋,10月下旬不脱袋进小棚,边转色边选蕾,剪袋出菇。在11月份棚内温度不低于15℃的条件下,可收一潮花菇。春节前在菇棚内适当加温,可收第二潮花菇。春节后至5月份,可再收花菇、厚菇、薄菇各一潮。
(二)培养料 泌阳的常用配方是:木屑1000千克,麸皮150千克,石膏20千克,磷酸二氢钾3千克,pH7.0~7.5,含水量55~65%。培养料搅拌均匀,用石灰水调节 pH值,一般石灰用量为0.5%。
(三)装袋灭菌 泌阳多用宽25厘米、厚4丝米的低压聚乙烯筒料,截成长55厘米,每袋装湿料4.5千克(干料2千克)。用线扎紧筒料一端,手工装料入袋,尽可能装实,再用线扎口。合格的料袋应手感紧绷,湿重4.5千克左右。
灭菌由一户或几户砌一个8~10立方米的常压蒸锅,每次可蒸料袋500个以上。烧猛火争取4—6小时内达到100℃,之后保持16—20小时才能达到灭菌要求。到100℃后每小时耗水量约20千克,随时补加热水。蒸好的袋料内外均为棕褐色,色泽一致。停火后料温降至70℃时抢温出锅,运往接种室。
(四)菌袋接种 泌阳常用的品种有L26、苏香二号等。如L26菌株菇体适中,花纹很好,是一个较理想的品种。
接种室、发菌室为同一个房间,12~15平方米的房间码放500个菌袋。当袋温降到50℃时把菌种、接种用的工具,全部放入室内,用甲醛进行消毒,每个房间用量0.5~1千克。约8~10小时后袋温降到30℃时开始接种。接种时间最好在晚上或早上进行。接种室门口要铺5~10厘米厚的石灰,进出人员必须经过石灰方可进出。
采用枝条菌种,让尖端直插入袋内,齐端留在外面3—5毫米,堵严料口防染杂菌。每袋接3行,每行插3穴,一瓶菌种接10袋。
(五)发菌控制 发菌期间的温度控制在24℃左右最合适,用60余天菌丝发满袋。若高于30℃,易造成高温烧菌及杂菌污染。低于15℃,菌丝发育很慢,需140天以上才长满袋,菌丝发白不产色素,表面无疣状物,这样的菌袋当年难以出菇或仅出畸形菇。
此外还必须注意菌温与室温的不同,菌温指袋内菌丝生长处的温度。因菌丝代谢旺盛,产热量大,袋子堆码散热慢,袋内菌温比室温高3—5℃,因此应控制菌温。可以说,菌温控制当否,决定香菇发菌的成败,须认真监测。笔者将发菌期的管理要点概括如表9—2:
表9—2 秋栽香菇的发菌控制
天 数 发菌状况 菌温-室温 管 理 措 施
1~10 菌种定植 27~28 不倒袋,室内要暗光、干燥
11~20 菌丝蔓延 26~27 1次倒袋检污,通风降温
21~30 菌丝成片 26~24 2次倒袋拔种条,垫秸秆通风
31~40 菌丝连接 27~24 3次倒袋,牙签刺孔,通风
41~50 菌丝满袋 27~22 4次倒袋,毛衣针刺孔,通风
51~60 菌丝内殖 26~22 5次倒袋,筷子刺孔,通风
61~65 生瘤状物 22~20 光照刺激、排袋内积水

(六)转色控制 在北方地区自然条件下,秋栽香菇尤其是采用大菌袋,菌袋长满菌丝后已到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此时的旬均气温已降至14℃以下,脱袋后不能顺利转色,转色时间拖长,菌棒易失水干燥,必将影响以后出菇,所以采用不脱袋边转色边出菇的办法。
菌袋在转色前进小棚排开,必须有20℃左右的温度,10天后菌棒表层先长出一层白色绒毛状的气生菌丝,再经光照和温差刺激,开始分泌色素吐出黄水,菌棒由白色转向粉红并渐呈棕褐色,形成一层薄薄的带一点光泽的菌膜,被称作“人造树皮”。正常的转色菌棒呈褐色带白点,菌皮不厚。
(七)小棚特点 主要特点是便于控制温、湿度及光照,形成花菇生长的特殊条件。再就是材料简单、搭建方便、造价低廉,一般为200~300元,因此很适合农户的小规模生产。
小棚(彩图6)面积为12~14平方米,棚架为竹木结构,长6米,宽2.4—2.8米,高2—2.2米。中间留0.6米宽的通道,地下用砖垒烟道增温。通道两侧搭摆放菌袋的床架,架宽1米,分6层,每层高30厘米。每层床架可平摆两行菌袋约42—44个,菌袋之间的间隔为4厘米左右。一侧6层床架可放250个,两侧共放500个菌袋。
菇棚顶和周围用宽幅薄膜覆盖,直盖到地面并用土封严。严冬气温低或春季气温升高时,薄膜上要覆盖草帘或作物秸杆,作增温或遮荫用。草帘的厚薄疏密,可随天气及菇体生长情况随时调节,以适应培育花菇、厚菇等优质菇的需要。菇棚附近,最好建一个水池,以便浸袋补水时用。水池可用砖砌成,长2.5米,宽0.8米左右,高1米。如为节省费用,也可挖一个土坑,内衬厚塑料膜即可用。


彩图6 泌阳式香菇小棚及床架
(八)割袋选蕾 菌筒不脱袋出菇的好处是可造成“内湿外干”的环境,利于花菇的形成和发育,但麻烦之处是必须要割袋选蕾。当菇蕾直径达0.5~1厘米时,用锋利刀片在菇蕾四周的袋面上割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圆型割口,塑料片可在袋上保留,不必剪落,让菇蕾从割口伸出袋外生长。割袋选蕾实际上是提前对香菇个体进行一次十分认真的人工选择,去劣存优,使长势弱、畸型的个体不致争夺营养,保障优良菇蕾的营养及水份供应。一般每袋留5—7朵菇蕾,尽量做到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割袋要适时,过早菇蕾太小抗逆性较差;过迟塑料膜压迫菇蕾长成畸形菇,失去商品价值。
割袋选蕾这一管理程序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这是不足之处,但割袋这一工序可利用妇女及半劳动力,对于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成本来说,其产出还是合算的。
(九)花菇培育 泌阳县创立的花菇栽培方法,最大特点是以小棚的干燥通风条件催花,以强光促使花菇增白,这是泌阳菇农敢于打破常规的一种工艺创造。
在常规香菇栽培工艺中,出菇阶段的管理主要是保湿,避免大敞棚,不让阳光直射菇体。但是泌阳菇农反其道而行之,既大敞棚,又不避阳光,尽量促使床架之间的空气流通,增加下层床架的光照。正是小棚这种“外干”逆境,与不脱膜大菌袋所持有的“内湿”条件相辅相成,创造了形成花菇特需的“内湿外干”环境。菇蕾长至2—3厘米时,可以承受冬季及早春的阳光直射,正是这种光照作用,使花菇的裂纹增白。对比之下,南方的木屑花菇裂纹大多是开裂后由白变成茶褐色,采收时绝大多数为茶花菇,较少天白花菇。泌阳所产花菇为什么颜色洁白?原因在于菌盖表皮开裂后,在干燥环境中持续受到强光刺激,菌盖裂纹没有任何愈合的机会,最终产出优质天白花菇(彩图7)。此中既有北方自然气候的优势,也可谓泌阳菇农的独特创造。

彩图7 优质天白花菇
需要强调,形成花菇的条件是“内湿外干”,不脱袋的菌筒内部含水量维持在50%左右,而空气相对湿度不能超过70%。否则菇盖根本不能开裂而形成花菇。
(十)采收加工 当花菇呈半球形,花纹洁白时就要及时采收。花菇未成熟时遇雨,要加盖薄膜,但不宜严密,保持通风,雨过开膜,仍能收到暗花菇,至少是高档次厚菇。花菇采后要及时脱水干制。普通香菇的折干率冬季一般为9:1,花菇为5:1。花菇含水率较低,因此在脱水干制时,脱水温度以中温为好,一般以40~60℃为宜,在烘干过程中,要适当扩大排气孔、避免烘箱内蒸气大而影响花色。脱水后按标准进行分级包装。
(十一)技术改良 在生产实践中泌阳香菇生产模式在不断改良。例如河南的白花菇形状不如南方的圆正,畸型菇所占比例较大,产品在出口外销价格上受到影响。畸形菇形成的原因及改良措施如下:
1.改秋播为春播 泌阳在采用大袋装2千克干料的情况下,从9月到10月仅2个月的发菌时间是不够的,即使菌丝在表面上长满袋,其实内部菌丝并不丰满,菌块一触即散。但为利用秋末冬初的低温干燥气候促生花菇,只好采用不脱袋边转色边出菇的办法,结果是影响花菇的产量及质量。
此外的问题是8月份高温期接种易受杂菌污染。河南省96年袋栽香菇为6000万袋,如此大规模生产菌袋的成品率一般为85%左右,其中15%被污染。由此计算,全省一年至少要污染900万袋,损失产值近亿元。
河南西峡县部分乡村,选择菌龄长的中温偏低品种,采用浙江庆元县早春3月接种,秋后出菇的模式。经5~6个月的发菌后,菌丝积累的营养非常丰富,生长发育已高度成熟,从生物个体的发育来说,已到了非结果生育不可的时期,9月份可充分利用适宜的自然温度完成菌袋的转色,再经温差、光线及人为搬动的刺激作用,出菇十分整齐、均匀,也就“有优可选”,更少成团成丛出菇。大大增加了10~12月这一最佳出菇期的花菇质量,明显减少了畸型菇比例。此外还大幅度降低了菌袋污染率,经济效益显著。
西峡县境内海拔600米以上的乡村,推行这一办法,越夏很安全。即使低海拔地区,选择一个较阴凉、通风、避光处存放菌袋,只要不脱袋就无问题。
2. 改大袋为中袋 因尚未有合适的大袋装料机,手工难以装实。再说仅4丝厚的袋子,装上4千克多培养料,一用力就会破。由此造成袋子与菌棒之间的较大空隙,致使幼菇成丛长出,互相挤压成畸型,给选蕾带来困难。
现在河南一些县、乡已采用较泌阳大袋小,较古田袋子大,每袋装1.2千克干料的改良袋型,较容易与现有的装袋机配套,使用效果较好。
三、香菇履土栽培
香菇脱袋履土栽培,可省去催蕾、浸水等工艺,能为香菇生长创造较良好的湿度环境,被认为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管理措施。但各地采用方法不同,可因地制宜。
(一)全覆土栽培 用15×55厘米的塑料袋装料,按常规进行灭菌、接种与发菌。当菌丝经后熟充分积累营养,并且表皮已有2/3以上菌丝转为淡褐色的菌膜时,即可覆土栽培。畦床长4~5米,宽0.8~1米,深35~40厘米。畦内四壁用麦秸泥抹好,灌足底水,用少量浓石灰水淋浇一次。然后将菌棒从中切断,脱去残袋,使断面向上,紧密竖排在畦床内。选砂壤土作履土材料,筛去草根、砖石等杂物,分两次覆盖在菌筒上。第一次覆土厚1.5厘米,并浇水2次。第2次浇水时,菌筒间的空隙已被土填满。隔7~10天,进行第二次覆土,厚约0.5厘米,土粒宜细,并将床面抹平,畦床上做斜坡棚,棚膜外覆盖草帘或秸秆遮荫。冬天气温低时,可将遮荫物全部揭开,采光提高床温,晚上重新盖好。覆土后若气温适宜,在15~20天菇蕾即可破土而出。在菇蕾分化期间,每隔2~3天在土面喷水一次,但应避免喷在菇体上。成熟后及时采收,采后用土补平,以免菌筒裸露。7~10天又有菇蕾发生。采用此法栽培,土壤保湿能力强,菌筒损失水分少,营养集中在一头出菇,菇体厚大质优。
(二)半履土栽培 用17×33厘米筒膜制菌袋,每袋装干料0.5千克,在8~9月制袋,发菌时间短,约40天左右菌丝长满,待原基出现后,即可脱袋覆土栽培。选地势平坦、水源方便的场地做地棚。畦床宽1.5~2米,用畦土筑成北高南低的土墙,北墙高出地面50厘米,南墙高出地面20厘米,东西两边亦筑土墙,畦床上横竹杆,用薄膜和草帘遮荫。畦面整平后用多菌灵、石灰粉杀菌灭虫。然后将菌袋脱膜后,竖排在畦床内,每4~5个一排,中间留10厘米走道。然后进行覆土。覆土材料用保水性能好的浅层菜园细土,并预先用石灰水调pH值至7~8,填入菌棒间隙处。菌棒露出地面2厘米左右,再浇水将覆土淋透,盖地膜保湿。气温在20—25℃时,10~15天露出地面的菌棒即可转色,转色期间,畦面的相对湿度保持在95%左右。以后每隔3~4天浇一次重水,20~30天即可采收第一批香菇。当菇蕾形成后,浇水宜轻,以免泥土溅入菌褶内。寒冷季节可在畦面盖草帘保温,可在冬季出菇。翌年4~5月气温上升,要常揭膜通风,遮荫保湿,或改用麻布覆盖。
(三)履土育花菇 将菌筒脱袋覆土,上盖稻草并淋湿。经7~10天,去掉表土,拉稀盖草,淋一次重水,进行干湿交替管理。待菇蕾大量发生时,再淋一次重水,以后不再浇水。如下雨要及时覆盖薄膜,雨止即将薄膜揭开。由于菌筒内已吸足水分而“内湿”,再创造“外干”的环境,有利于形成花菇。用此法培育的花菇,肉厚朵大,花纹明显。采完一潮菇后,翻转菌筒,再覆土7~10天,淋入足量水。3天后,即可去掉表土,依前法管理采二潮菇。
采用此法管理和培育的花菇,一是菇体大肉质厚,花菇量多;二是产量与常规法相比,可提高40~50%,只要菌种选用得当,生物转化率可达到145%以上,花菇率达到60%左右;三是菌棒脱袋覆土后能自然转色,且不易被污染。四是菌棒埋土后能充分吸收土壤中所蓄水分,可省去出菇后期菌棒浸水;五是省工省本,管理方便,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益。
四、日本的段木香菇栽培
日本的段木香菇是国际市场上质优价高的产品,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段木香菇栽培技术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的段木香菇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一)准备段木 适用树种为栎、栗类。树龄为10~30年,树径5~25厘米。要求在树叶有三分枯黄时进行采伐,温暖的地方约在10月中旬至翌年3月,寒冷的地方约在9月至翌年4月,即从秋季树木生长终止,到来年春季发芽前一个月的休眠期内进行采伐、截枝。切口处涂抹石灰水,采伐后经2周至1个月后,截成1~1.2米长的段木,同时剃枝,剃枝需留3~4厘米长。
(二)适期接种 段木截断后应尽早接种,因此时段木新鲜,含水量适中(40~50%),既能抑制树木发芽,又能满足香菇菌丝繁殖所需。从段木的截断面裂缝来判断,其裂缝以不超过断面直径的2/3为适宜,否则视为干燥过度。使用干燥过度或断面裂缝变成茶褐色的段木,接种后于菌丝生长不利。接种最适时间为2~3月,要求气温稳定在10 ℃左右,最好选阴天接种。接种木钉菌种用专用钻头在段木打孔,孔密度、纵列距离一般为段木断面直径值的1/2,接种孔数为段木断面直径值÷2×6(或7)。由于菌丝横向繁殖较纵深繁殖困难,因而种穴间距以间隔5-6厘米为宜。又因段木两端的创口和枝桠切口处杂菌易侵入,故段木两端最近的种穴间距为5厘米,伤口及枝桠切口的两侧应多打1~2个种穴。接种木屑菌种用直径12毫米钻头打孔,孔穴深度以穿透树皮达木质部为宜。然后用接种器将菌种接入穴内,用专用泡沫塞或树皮盖 (树皮盖在使用前放入开水中浸煮30分钟) 封口,树皮盖周围用熔化的石蜡封盖。
(三)堆放发菌 段木中菌丝生长量是子实体发生量的重要标志。据研究:菌床中100克干菌丝体量可产28克干香菇;200克菌丝体量可产60克干香菇;300克菌丝体量可产95克干香菇。为使香菇菌丝能在段木中良好的定殖发育,达到菇木内菌丝体量增加的目的,接种后的段木要堆放一个月,不论横卧(离地面5厘米)或立木,在林地周围要用枝条、薄膜履盖,在宅地要用草席履盖,以利菌丝生长。采用薄膜时,要注意膜内温度不能过高。上述发菌场都必须具备无直射光、通风、排水良好、湿度较低等环境条件,达到“六干四湿”、“三阴七阳”的发菌环境。4月下旬至5月要抽查段木内菌丝生长情况,随机挑取1~2个种穴观察菌丝,若呈白色属生长正常,若呈黑色就必须及早剔除并补种。在堆集期间,若遇连续晴天要常喷水,且每月要掉头(或翻堆)一次,以调整段木湿度。待菇木两端及接种穴周围能见到白色菌丝,以后又逐渐变成茶褐色时,说明菌丝在菇木内发育良好,应及时排放,促菌丝生长蔓延。
(四)选场排放 排放场地的枝叶遮光率以85~95%为好,周围要开阔,通风良好,排水方便,空气湿度能达70~80%,排放前应清除场地杂草枯枝。干燥场地菌床排放离地面要低,潮湿场地则稍高。一般平坦多湿地排“人”字形为宜;地势平坦,潮湿多雾或菌床过湿,则呈“井”字形排放;较干场地排成复瓦式。梅雨季节,菌床要覆薄膜避免雨淋,梅雨过后,将段木两头调换,使菌丝均匀生长。此间要进行除草,以利通风。以后每隔1~2月将段木上下倒换一次。经半年以上养菌,菌床日趋成熟。若菌丝发育良好,用手指按菇木树皮有柔软且具弹性感觉,此时菌床重量减轻,敲击时发生浑浊声,剥开树皮,内侧呈白色,并散发特有的菇香,表明菌床已培育成熟。
(五)出菇管理 当菌床成熟即将出菇时,应搬至适宜场地呈“人”字形堆码,使之便于出菇。出菇场要求“四干六湿”、“七阴三阳”的环境条件。出菇前如遇1~2次透雨最为理想,如无雨水则要进行人工喷水和打木惊蕾。没有经过敲打而浸水的菌床,子实体发生量大为减少。但应注意,浸水虽可增加香菇发生量,但菌床吸水过量,会造成菌床空隙度(空气量)不足,也同样会影响产量。按上述方法管理,初春接种的当年秋季可发生一些“报信菇”,第二年秋天大量发生,1~3年的菌床发生量最多,自然发生约持续5~6年。整个周期香菇的总产量可达段木重量的20~35%。用于干制肉厚的冬菇,菌盖六分开、光泽消失、生长停止时采摘;肉薄的“冬信”,菌盖九分开时采摘。下雨时香菇水分含量增加,品质变坏,应尽可能地在晴天采摘。日本每根段木平均可收150克(我国约为100克)干香菇,与段木所含养分理论计算量(270—400克)还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