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菇

平菇一般指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是栽培最广、产率较高的侧耳品种。在华北各省,生产上常用的品种是德国33系列(89号、99号)等。在一定生态条件下,如缺氧栽培时,本来叶片粗大、菌柄侧生的糙皮侧耳(彩图8)可生成菌柄细长、菌盖圆小的“姬菇”(小平菇)(彩图9)。此外,保定瑞迪公司选育的“瑞迪3号”色泽深灰,品质较佳,在通风较大时菇体也较细小,产率可达80~100%。


彩图8 栽培时多通风,糙皮侧耳叶片粗大,称平菇

彩图9 限氧栽培时,糙皮侧耳柄长盖小,称姬菇
除平菇与姬菇外,本章还介绍侧耳属生物学特性相近,栽培方式雷同,但外形色泽差异较大的几个品种,如红平菇(桃红侧耳P.salmoneostramineus)、榆黄蘑(金顶侧耳P.citrinopileatus)、秀珍菇(小白平菇、白黄侧耳P.cornucopiae)等。
一. 平菇
平菇风味浓郁,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用菌,是世界各国广泛生产和消费的五大食用菌品种之一,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解决世界营养源问题的最重要的食用菌品种,提倡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进行平菇生产,以缓解蛋白质匮乏的问题。
我国民间早在700年前就已经采食平菇,称其为“天花菌”或“天花菜”。1245年南宋陈仁玉的《菌谱》上已有记载。1330年开始有栽培,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所限一直规模不大。1972年以来,河南的刘纯业首先用棉籽壳生料栽培平菇成功,1978年河北晋县用棉籽壳栽培又获得大面积高产,从而引发了食药用菌的产业革命。目前平菇已在我国广大乡村及城郊普遍栽培和消费,其总产量仅次于香菇,2000年达150余万吨。
下面介绍几种经生产验证较为实用的平菇栽培技术:
(一)用酒糟种平菇 酒糟含有丰富的碳源和氮源,干酒糟全氮含量1.22%,全碳含量23.5%,含总酸4.58%,含粗蛋白7.60%,是平菇生长发育良好的营养物质。但鲜酒糟含酸量大(pH3—5),容易发热,需要注意。下面介绍已用于生产的栽培技术:
1.配方 采用刚出蒸的鲜高梁酒糟,加少量的木屑和米糠。300千克鲜酒糟加30千克米糠、50千克木屑、 5千克石膏,用石灰调pH至8.5—9.0,高于常规,控制含水量在56—60%。这样在高pH值和低含水量条件,培养料疏松透气,菌丝生长迅速,抗杂菌能力增强。
2.灭菌 用20×35厘米低压聚乙烯袋,拌好料后就立即进行装袋,装料松于常规,装好袋后立即进行常压灭菌,当温度上升到100℃后再维持8个小时,在锅内闷半天,取出冷却。
3.接种 在干净的室内进行灭菌,先把料袋装入室内,用高锰酸钾和甲醛蒸熏30分钟后接种。菌种用的是佛罗里达平菇,袋子两头接种,加塑料口环,再用两层纸封口。
4.培养 发菌室温度控制在25—27℃进行发菌。关键是控温,温度高了,采用翻袋、通风来降低温度。如温度低了就在袋子上盖一层麻袋。检查被杂菌感染的袋子,随时处理,感杂率约3%,19天有90%的袋子全部长满菌丝。菌丝长满基质就须加强室内通风透气,随时翻袋降温以催蕾。
5.管理 采用两头出菇方式,22天就有菌蕾出现,要及时去掉封口纸,并进行单独管理,主要是增加空气湿度和降温,温度控制在15℃左右,湿度在90%以上,刚出的菇蕾避免冷、干风吹和直接喷水,以免菇蕾萎谢,28天开始采菇。采后要及时的清除“菇根”残体,再用封口纸把口封上,养菌出第二批菇。总的生物效率达85%以上。
(二)玉米秸种平菇 华北平原玉米秸资源十分丰富,将其作原料栽培平菇,一方面能解决棉籽壳日渐紧缺,价高影响平菇生产的问题。又能解决农民焚烧秸秆污染环境问题,使玉米秸大幅度转化增值。但玉米秸栽培平菇,常规方法产量低,菇质差。下面介绍一种较成功的栽培方法:
1.原料处理
(1)配方 必须选用无霉变的干或鲜玉米秸,剔除雨淋变质的部分,铡成5厘米左右的小段。配方为:玉米秸(折干)90千克;麦麸(或玉米面、细糠)10千克;生石灰4—6千克;过磷酸钙2千克;尿素0.7—1千克;草木灰3~5千克,多菌灵0.2千克;土50千克,喷甲醛500毫升,堆闷12小时杀菌。
(2)发酵 除多菌灵及土外,将其它原料混匀,按每100千克干料加水150—200千克拌匀,堆积成宽1—1.5米,高1米,长不限的堆,堆料宜松不宜实。堆上每50厘米向内扎一个直径4—5厘米的孔直至料中心以便透气,用洁净的塑料薄膜盖好让其自然发酵。当料中心温度达到60℃以上时,保持12—24小时,翻料。翻拌均匀后照原样堆好继续发酵。再次达到60℃以上时,保持12—24小时。当玉米秸软化呈淡褐色,上面布满白色放线菌时,闻之有淡淡的菌香味,料堆体积显著缩小,即为发酵成功。这时,再次将料拌匀,同时喷洒多菌灵溶液。高温季节,同时要喷洒适量敌敌畏防虫。
(3)拌土 将处理好的土撒开晾一下,让甲醛气味挥发掉。按每100千克玉米秸加土50千克拌匀。
(4)料框 用木板做成长1米,宽0.6米,高0.5米的外框一只。外框最好做成能灵活开启的活动框。另做一只长0.6米,宽0.2米高0.5米的木框(内框)。
2.压块播种 选洁净适宜的场所消毒。地下铺干净薄膜,放好内外两层框。先撒一层菌种(靠边多撒些),把拌好的料均匀地放进框内压实,厚度约10厘米时撒一层菌种(靠内外框处多撒些),再放料压实撒菌种,这样依次装满木框。最上面适量多撒些菌种,盖少量料,压实。先取下内框,然后取下外框,成为一个草箱。用塑料薄膜盖好,每块约用干料17.5—20千克,用菌种4千克左右。
3.发菌管理
(1)发菌棚保持干燥通风,每天揭膜通风一次,每次3—5分钟,并抖掉塑料膜上水珠。
(2)发菌期间控制培养料温度,一般控制在 20~30℃,最好在25℃左右。
(3)发菌棚应定期消毒,可撒石灰或喷洒甲醛、2%来苏,或500倍多菌灵水溶液。同时预防虫害、鼠害。
(4)避免阳光直射菌块,培养20天左右,白色菌丝布满料块后,就到了出菇阶段。
4.出菇管理
(1)菇棚内用较肥沃的沙壤土做成宽0.6米,高5~10厘米,行距80厘米的土埂。将两个菌块上下对齐成一块,摆放到土埂上,块距50~50厘米,也可以靠在一起摆放。
(2)将菌块中间的洞用甲醛处理过的湿沙壤土填满,用1%尿素水浇透。
(3)往墙壁、空中喷水,往地面洒水,保持空气湿度85~95%。
(4)增加光照,加强通风,保持有充足的氧气。
(5)现蕾后管理同常规管理。
近年以来在几处乡镇推广此生产技术,均表现为发菌快(10~20天即长满菌丝),产量高(生物学效率达100%),易管理,成本低。高产原因在于下述几个方面:
(1)由于其发菌阶段培养料接触空气面积较大,氧气充足,发菌迅速,菌龄短,菌丝一直处于旺盛生长的状态,为子实体生长积累了充足的养份。
(2)菌块中间填土并灌水后,土壤里的水份和养份能源源不断地供应给菌丝,提高了对基质的转化率。
(三)阳畦种平菇 阳畦种平菇与棚式袋栽生产相比较,其优点如下:
1.生态自然,菇产率高。畦内栽培料与地气、大气融通,菌丝体可直接从土壤中获得所需的水份和各种营养,其生存环境与袋栽法相比,很接近平菇生育的自然环境。因而采用畦栽法种平菇,发菌快,菌丝壮,不易污染,出菇早,高产稳产,品质好。在正常情况下,可做到百分之百成功。经对比试验,采用相同栽培料,畦栽法比袋栽法增产60%。
2.生产简单,便于管理。与袋栽法相比,畦栽法可在阳畦内开放式完成投料、接种、发菌、出菇管理、采收等生产过程。这就免去了袋栽法装袋、封口、发菌期的翻袋及后期的袋内注水等烦琐过程。这既简化了生产过程,又节约了许多费用。
3.良性循环,肥田增地力。出完菇的菌糠含氮量增加,纤维质被平菇丝分解腐化,成为优质有机肥。栽培结束后,将其就地混入耕作层,可明显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肥能力,变废为宝,可良性循环。
4.减少平菇“职业病”。在平菇生产中,因菇棚的封闭环境而致使菇农吸入过量孢子,常引发过敏性哮喘病,许多农民因而放弃了生产。畦栽方式可使平菇弹放出的孢子借助气流迅速释散到大气中,减少了平菇“职业病”。
阳畦种平菇的技术要点如下:
1.根据季节选品种 出菇期计划12月到翌年2月份的应选用低温型品种,在其它时间出菇的可选用中温品种。
2.防止雨水灌畦 畦要挖成东西向,长度依地而定。规格为宽160厘米,南侧高40厘米,北侧高90厘米,土堆于北侧做风障。栽种前2~3天浇大水灌畦,待水渗下后用浓石灰水喷刷,将畦彻底消毒。做成小拱棚覆膜,再盖上草苫即可使用。
3.原料与配方 粉碎或切铡的玉米芯(秸)、花生壳(秧)各50千克,拌料前加入石灰粉1.5千克,复合肥0.l千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千克。每百千克干料加160~180千克水,将料充分拌匀。注意,多菌灵与生石灰要分别拌入料中。
4.二层播种 视菌种优劣,用种量为用料量的10~15%,具体操作:先在畦底均匀地铺上1/3栽培料,撒1/3菌种;然后将剩余的料留出适量,其余铺在畦面,撒入另外的2/3菌种,将留下的栽培料均匀地撒于料面,以刚好盖住菌种为宜。此后,轻压料面,使菌种与培养料紧密结合,并每隔40厘米纵向插一通气孔到料底。做完上述处理,或在料面上重喷一次pH8.5—9的石灰水,或撒一层草木灰。最后,覆膜并将四周压紧,盖上草苫,进入发菌期管理。
5.快速发菌 播种后3—5天,料温可上升,以后逐渐稳定下降。这时,每天揭膜1~2次,通过通风、夜间揭草苫等方式,使料温不超过30℃。在冬天播种5~7天后,料温始终不足,可在晴天中午揭去草帘升温。除稍加通风换气外,不需作特殊处理。当发通菌,料面点片吐黄水珠时便转入出菇阶段。
6.通风保湿 在出菇前,管理以保湿为主,通风要轻缓。同时给予散射光,提供新鲜空气,使原基尽快全面发生。若料面显干,应轻喷些水。发现有霉菌污染,要尽早彻底铲除,并撒盖一层石灰粉。
气温10~20℃,空气相对湿度85~90%,约5—7天原基便全面发生。原基产生后,是整个管理期间最细致而关键的时期。对于未出菇的料面和刚进入桑椹期的子实体仍应以保湿为主,细露轻喷,一掠而过。每天短时间缓缓通风换气,对于珊瑚期和成形的幼菇,则加强通风,可杜绝高腿菇的发生。喷水以菌盖湿润为宜,每天1—2次。但雨天或连续刮风天则应灵活对待。总之,以珊瑚期为转折点,此前是以保湿为主,注意通风换气。此后便转为加强通风换气,注意保湿。按此原则,加以灵活采用,便可确保优质高产。
子实体进入成形期后,生长加快,对新鲜空气、水份的需要量提高,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逐渐增强。此时,每天都要长时间通风及喷水 I~2次。喷水以菌盖湿润为准。通风前先喷水,封膜前少喷或不喷水,料面不宜长期积水。
7.适时采收 当菌盖边缘略展平时即可采收。采前喷一次水,以保持菌盖不卷缩,最好一次采完。菇收完后,要及时清理净料面,根据失水程度浇水,使栽培料含水量达60%。然后,重新封膜盖草苫,保温保湿催菇转潮。一般前二潮菇品质好,产量也无明显差异,三潮菇结合浇水,补充营养后仍可做到高产。
(四)用木糖醇渣种平菇 玉米芯经化工厂高温水煮提取木糖醇以后,其剩余的残料即是木糖醇渣。近几年食药用菌产业飞速发展,棉籽皮原料供应紧张,价格已和玉米相当,导致菇类产品成本升高,效益下降。开发新的栽培原料已成为食药用菌产业的重大问题。化工厂的木糖醇渣堆积如山,污染环境。用这种被遗弃的工业废料栽培食药用菌如何?有关技术要点如下:
1. 配方与处理 木糖醇渣已熟化且偏酸,透气性差,含水量高,速效营养较少。经过反复对比试验确定如下配方:木糖醇渣1000千克、棉籽皮500千克、麦秸或稻草100千克、麸皮80千克、细玉米粉30千克、石灰粉80千克、尿素4千克、钙镁磷肥30千克、克菌剂2.5千克,水适量。此配方经栽培验证,比用纯棉籽皮或纯木糖醇渣产量高。棉籽皮营养成份虽高,但由于透气性强,后期严重缺水,影响平菇产量。
把碾碎的麦秸或稻草铡成长10厘米的小段,用5%石灰水浸泡48小时后捞出后待用。把尿素、钙镁磷肥、克菌剂溶于水,之后与棉籽皮按1:1.3的比例混合均匀。所有原料充分混合,调含水量至65~70%之间。冬季堆闷24小时即可装袋。春秋季可把麦秸或稻草、棉籽皮、麸皮、细玉米粉等辅料堆制后再与木糖醇渣混合,装袋后常压灭菌待用。如用发酵法生料栽培时,每次倒料复堆后表层喷洒300倍敌杀死或锌硫磷等杀虫剂,以防虫害发生。
2. 选用优种 木糖醇渣含木质素较多,呈颗粒状,无疑给菌丝分解吸收带来一定困难,所以选用优种是高产的关键。该场通过多方引种,多次对比,选育出适合木糖醇渣栽培的平菇品种。其特点是菌丝粗壮、生长迅速、抗逆性强、转化率高、抗碱性、转潮快、商品性好、对二氧化碳不敏感、菇体韧性好、喷重水不易死菇、产量稳定。
3. 接种装袋 选用长40厘米,宽18~20厘米,厚1丝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筒,一端用蜡烧化封死,采用4层菌种,5层料装袋,两端盖料1厘米,装好袋后另一端用绳扎紧,接种量为20%左右,发菌期间采用扎微孔的方法补充氧气,其它管理和常规栽培相同。出菇2~3潮后,采用泥墙或覆料栽培,产量提高50~70%。出完菇的菌棒可做燃料灭菌制种,也可肥田。近几年来,用木糖醇渣与棉籽皮混合栽培金针菇、灵芝、猴头菇、香菇等食药用菌,均证明产量和成功率不低于纯棉籽皮的产量。
(五)平菇低污染发菌技术 平菇栽培存在发菌污染率高而影响产量的难题,其主要表现为菌丝不吃料、高温烧菌、病虫害等。应用快速发菌低污染技术,对栽培料进行药物处理,促等使平菇袋在适宜的条件下7~10天发满菌,成功率达98%以上,为工厂化栽培打下了基础,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1.配方 冬季配方为棉籽皮100千克、水150千克、麦麸5千克、细玉米粉2千克、石灰粉3千克、克菌剂0.1千克、增菇素5克、钙镁磷肥0.5千克、尿素0.2千克,pH值自然。按常规拌料,堆闷4~8小时后,按4层菌种5层料装栽培袋,接种量20%。
秋季温度高、湿度大,菌丝生长快,需要透气量大。配方也要调整:棉籽皮100千克、尿素0.3千克、钙镁磷肥1千克、石灰粉5千克、克菌剂0.1千克、增菇素5克、水150~180千克、杀虫剂10克。将尿素、磷肥、克菌剂。增菇素溶解于水中和棉籽皮充分拌匀,再把石灰粉撒于表层拌匀,堆成东西走向,宽1.2米、高1米的长堆,顶部两侧打两排输氧孔,孔距0.5米,孔径5~6厘米,覆盖农膜进行采光增温。每天翻料一次,里外、上下倒换位置,再重新复堆、扎孔,料底和表层喷洒杀虫药后盖膜。升温达到58~62℃维持48小时即可降温装袋。袋最好用宽18~20厘米,厚1丝的筒截成长45厘米左右,中间扎两排孔,以利补氧。一端先用火烫死,另一端用绳扎死,接种量20~30%。在25~30℃温度下7~10天可发满菌丝。
春季气温由低到高,气候干燥多变,后期污染是栽培中最易出现的问题,我们通常采用下列配方和灭菌法:配方为棉籽皮100千克、石灰粉4千克、克菌剂0.15千克、水150~160千克。把料拌匀后堆闷,在30~40℃温度下维持24小时,装入长45厘米、宽20厘米、厚2丝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筒中,就地摆袋,成长形和方形,高10~15层。表层盖塑料布与草帘通入蒸气,于100℃维持两小时后,再在60~80℃维持8小时,即可揭膜降温。采用两头、中间层播接种的方法接种。
二、姬菇(小平菇)
姬菇是幼嫩小平菇的商品名称。中国姬菇的主产地在河北、山西两省,近年来生产稳定发展,形成了产业化优势,姬菇的鲜品、速冻品、盐渍品在市场上很畅销。河北省的冀州市1990年试种姬菇(小平菇),97年发展到81个专业村,10000个棚室的生产规模,年产盐渍菇12000吨,年出口8000吨,可创外汇700万美元,投入产出比稳定在1:2.8~3.3,成为华北最大的姬菇生产基地。总结姬菇丰产栽培技术如下:
㈠ 姬菇丰产技术
1.培养料 姬菇栽培以棉籽皮、玉米芯、豆秸秆为培养料。目前以棉籽皮作培养料最为广泛。据调查,棉籽皮生物转化率为65~80%,玉米芯生物转化度率60~65%,豆秸秆生物转化率70%。
培养料配方:棉籽皮100千克,麸皮5千克,石膏3千克,磷肥2千克,再加入90%敌百虫晶体和50%多菌灵各150克,料水比1:1.4,拌好后堆闷1~2小时,用手紧握指缝中有水滴出为宜,将拌好的培养料按常规方法进行装袋,采用20×40厘米低压聚乙烯袋,每袋装湿料1千克左右,接菌种量15%。
2.栽培季节 姬菇属中低温型,有变温结实特性。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4℃,子实体原基分化温度为10~17℃。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变化越大,子实体分化越快。冀州市一般为秋冬栽培,7月上中旬三级繁种,9月15~20日接种栽培,10月中旬出菇,至次年3月底4月初气温达20~25℃以上时,姬菇(小子实体)不宜形成,生产结束。
3.半地菇棚 姬菇产量高低、品质优劣,最关键的是要建造一个结构合理的棚室,以保证其适宜的环境条件。菇棚以半地下式为主。选择背风向阳、东西走向偏东5—8度,东西长8~10米,南北宽3~5米,地下深1米,棚内最高处2米;周围筑墙北高南低呈30度角,东西墙留对称排风口。竹木架、塑料封顶,加盖草帘。
4.品种选择 根据近年实践,品种要选择抗病、高产、适应性强的菌株。经调查,目前生产上以德国33、89菌株为主,其次为冀农11和无孢5号。89的平均生物转化率70-80%,较其它品种高8~15%,是生产上的当家品种。无孢5号较耐低温,菇体嫩品质好。冀农11菇盖略大,适合生产短柄速冻菇。
5.栽培管理 接好种的菌袋要立即置于22℃室温下避光培养,根据菇房内温度决定排列层次,如温度较低时,可适当多放些,以利保温防冻。当温度升至20℃以上时,堆积的层数可适当减少,以利通风散热。一般堆4—6层,每3~6天翻堆一次,并及时处理杂菌。温度控制在20—27℃,要保持棚内空气新鲜,空气相对湿度不超过70%。发菌20—30天菌丝发透,此时打开袋两端,去掉封口的谷草段,喷水降温。并给予温差刺激,促菌蕾形成。子实体分化生长温度为10~20℃,以15~17℃最适合,空气湿度维持在85~90%,给予散射光,促进子实体正常生长。
6.采收加工 根据市场需求,当菌盖直径达1.5—2厘米,柄长4—6厘米时,要及时采收,采收时宜一手按住菌柄基部培养料,一手轻轻采菇。采下的鲜菇用小刀切去根部,人工分成一、二级,按级别在10%的盐水中煮沸杀青6~10分钟,捞出倒入冷水冷却3分钟,再在25%的盐水中腌制,菇水比1:1,波美比重23度,经15天按级别装桶,同时再加饱和盐水,并加入柠檬酸、偏磷酸钠、明矾5:4.2:0.8组成的调酸剂,防止红酵母滋生腐败,从产量上,头茬菇每千克棉籽皮可出菇300克,二茬可收250克,三茬可收250克。10~15天一茬,一般可收3~5茬,每100千克棉籽皮可收鲜菇80—100千克。
(二)姬菇栽培技术的改良 姬菇优质高产的改良技术如下:
1.菇棚 过去姬菇栽培采用的地沟菇棚较深,从地平面下挖1.6米深、宽2—2.5米,上拱竹杆盖上农膜。这种地沟挖土工程大,费工费时造价高,而且沟内因通风换气困难,姬菇生产不良,多呈畸形,温差变幅小,病虫繁殖严重。后改为浅地坑菇房,从地平面下挖60厘米深、4~6米宽、30~40米长的地坑。将挖出的土筑北墙高1~1.3米,南墙高0.6~1米,两头做山墙。该菇房修建容易省时省工,投资少,通风换气良好,菇房内空气新鲜,易人工控温调湿,病虫危害小,姬菇生长良好,有利于生产优质姬菇。
2.季节 过去认为深地沟内具有冬暖夏凉特点,进行姬菇周年栽培,经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效果甚差。炎热夏季温高菇出不来,寒冷冬季,菇蕾发育十分缓慢,畸形死菇现象十分严重。改半地坑春秋两季栽培,顺应客观规律,根据姬菇适温特性,安排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秋季播种适期,这样11月底~12月上旬前就可利用自然气温采收完毕。春播以早为好,播种过晚当季菇采收不完。这样茬次明显,有一定间隔时间,成功率高,菇质优。
3.拌料 过去在拌料期间充分滋润原料,提高料内含水量来解决出菇后的脱水问题,实践证明这方法利于二、三茬菇的生长,但也存在含水量过高,空气蓄积量相对减少,影响菌丝的呼吸及抗逆性,菌丝生长慢,菌体不坚固,出菇期推迟。培养料水份稍低(1:1.25—1:1.35),袋内蓄氧多,发菌快,菌体坚固,出菇早,至于出菇期料内缺水问题,可采用补水器,在料内注射补水供养,效果良好。
4.富料 过去袋栽培养料,不加辅料或少加辅料,出菇后劲不足,产量不高,有的添加辅料不当常造成污染。如今菇农从失败中找到了成功的经验,摸索出加富培养料的配方,如100千克棉籽壳,2.5千克玉米粉,2.5千克麦麸,5千克棉饼粉(或用黄豆粉代替),1千克石膏粉,200克磷酸二氢钾,3千克新鲜石灰粉,多菌灵800倍液。先将玉米粉与麸皮、棉饼粉充分搅匀,其它溶于水,再把混合液加入料中搅匀。虽然增加辅料易污染,但由于加大了石灰用量,用了多菌灵抑菌剂及其它技术环节的改良,污染率也不高,而产量由原来1千克料产0.5千克菇提高到1千克料产菇1千克以上。
5.生料 河北省1984年至1987年期间多采用生料栽培姬菇,其后由于污染问题不好解决,改用发酵料来控制污染,虽然防污效果不错,但生产实践证明发酵料不如生料直播产量高。随着栽培技术的改良,如轮换菌种,加大石灰用量,采取多菌灵防霉等技术,效果较好,加之生料直播操作简单,因而近年都采用生料直播。
6.短袋 过去菇农都使用规格30×50—55厘米的长宽袋栽培,认为这样装料快,用工少,投资小。实践证明,长宽袋栽培发菌期有害气体难以散发,氧气不足,容易造成一些厌氧菌大量繁殖,导致原料酸败。一旦发生高温,降温慢,菌丝长满袋时间长,相对来说出菇期也更长,当季采收不完,需经越冬过夏,这样造成养份消耗,营养物质有效转化率低,生物学效率不高。改用规格为24×40—45厘米的短窄袋,虽然多用些袋筒膜,装袋稍慢些,但是发菌好,出菇早,转化率高,周期短。一般两个多月就可结束生产。
7.混播 过去播种是将菌种掰碎后分层下种,这样菌种受机械损伤严重加之播种的挤压,菌种恢复萌发力弱,发菌缓慢,有时出现菌种污染,且还由于分层播种菌层之间距离长,发满袋时间延长。而改用块状菌种混合播种后,能充分发挥块状菌种的整体优势,耐挤压,能与袋内原料充分混合,菌种之间的料距缩短,吃料快,抗污力强,在同等用种量的情况下,混播比层播提早5—7天发满袋,提早出菇。
8.发菌 过去多数菇农在室内堆积发菌,由于室内通风条件不好,堆袋太多,即使多次翻袋也常出现原料发酵变酸发臭、菌种不发、菌丝发育不良、污染严重;有时稍有疏忽,管理不周,翻堆不及时,就出现大批“烧菌”现象。而改室外发菌后,不但室外空气新鲜,满足了姬食药用菌丝发育的好气性,而且发菌过程中,袋内有害气体随空气流通而散发,一般情况下不翻袋或少翻袋,菌丝即可长满全袋,费工少,袋菌成品率比室内高20%,且菌体坚固,产量高。
9.轮种 过去由于连年使用一个品种栽培,菌株抗病能力减弱,姬菇生产出现了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就下马的现象。近年改为多品种轮换使用,今年栽德国89,明年栽河北11等品种,轮换搭配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抗逆、高产特性,有利于稳产高产。
10.二区制 过去采取发菌与出菇同在地沟里一区制进行,这样常因发菌期通风不好等原因,造成菌袋污染和菇蝇滋生。改为二区制栽培,即发菌与出菇分区制,这样便于将无病虫的优质菌袋与废弃的污染源隔离,这样可减轻危害,利于提高单产改善品质。
三、红平菇
所谓红平菇,是俗称而并非品种名。已经进行人工栽培的红色平菇有:桃红侧耳(P.salmoneostramineus)和粉褶侧耳(P.rhodophyllus)。桃红侧耳(彩图10),又名萨门红侧耳、鲑黄侧耳、草红平菇或红平菇,此菇缺点是子实体根部含纤维质较高,应尽采食嫩菇,有蟹香味。自然发生于热带的印度、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印度用稻草栽培已有10余年的历史,很容易进行瓶栽和袋栽。红色平菇均为高温型品种,适合在春夏季栽培。
㈠ 温度特性 桃红侧耳子实体的色泽随光照强弱发生变化,呈粉红色、 淡红色至白色。菌丝生长温度为22—40℃,最适25~38℃。子实体生长温度23—40℃,最适28—38℃,属恒温结实型,无需温差刺激,35℃时生长最快。培养料含水量以70%为宜,子实体生长期相对湿度要求达到85~95%。喜在偏碱性环境生长, pH值以7.5—8.5为宜。
㈡ 栽培技术 桃红侧耳可利用多种培养料进行栽培,以棉壳产量为最高,其次为稻草、油菜壳等。用棉壳为原料时,每100千克 棉壳内加多菌灵200克,石灰粉2千克,水130~140千克,拌料后堆制发酵一周,至料堆有白色放线菌菌落出现,料呈棕色,手捏有3—4滴水为适宜。夏栽时,用17厘米×35厘米聚乙烯筒膜装料,每袋装湿料1.2千克。
用回形针封袋口,袋壁用细针刺2排微孔,以便通气。然后上堆发菌,夏季堆高以3—4层为度,初夏和夏末可堆5—6层,呈品字形叠放。菇房温度以35—40 C为宜,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一般9~12天菌丝可长透,菌丝浓白粗壮。菌丝长满后及时进行出菇管理,在地面、空中喷水,使湿度提高到90%,并加强光照及通风。2—3天后,菌袋两端出现原基,再过3天即可采收第1潮菇。桃红平菇转潮快,采后3—4天又可出菇,干燥1-2天后用重水催蕾。产量集中在第一、二潮菇(约占总产量80%)。第二 潮菇采收后,料内严重失水,需脱袋浸水8~12小时,再重 新上堆,并用稀泥涂抹在堆上,厚0.5~1厘米,以增强吸水 保水性能。约经3—4天,即有大量菌蕾破土而出,用此法可增产25%左右。
桃红侧耳出菇集中,而且菌丝发半袋就可出菇,生产周期短(35—40天),整个夏季可安排2—3个周期,具有较强抗逆性,生物学效率在90%-120%之间,是夏季栽培较理想品种。
四、榆黄蘑
榆黄蘑(P.citrinopileatus),也叫金顶侧耳(彩图10)、 金平蘑、玉皇蘑等。其形似莲花,色泽金黄,艳丽美观,惹人喜受,颇具观赏价值。
榆黄蘑菇质脆嫩,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此外还可入药,有治虚弱症和痢疾的作用。榆黄蘑生活力强,出菇快,生长期短,产量高,既可段木栽培,也可代料栽培。
㈠ 生料床栽 我国东北地区栽培榆黄蘑较普便,在东北的7月,室内气温一般在22~25℃,此期生料栽培榆黄蘑,因培养料发酵升温,温度高达38℃以上,会发生烧菌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先堆料发酵,再进行床架栽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培养料 阔叶木屑77%,大麦粉或麦麸20%,石膏、白糖各1%,石灰1%,多菌灵0.1~0.15%,水60~65%,pH值8~9。拌料先将石膏、多菌灵、石灰、大麦粉混匀,再与木屑拌匀,将白糖溶于水中拌料。
发酵料堆高0.8米,每堆以250千克为宜,覆膜发酵一周,于第5天翻料一次。
2. 播种压块 制作一个40×40×10厘米的模具,内放一块大小能包严的农用地膜。将发酵料摊开,待温度降至25℃左右时播种压块。每块用菌种2瓶,先播一层菌种,为总用种量的3/10;填满料后点播,为用种量的3/10;每块用料约21千克,压实后将剩下的4/10菌种均匀撒在料面,将薄膜包严,置培养室床架上培养。
3. 发菌管理 培养室事先要喷波尔多液消毒,并通风干燥。菌块移入培养室后,喷800、1000倍的90%敌敌畏,7天后再喷一次,防菇蝇等害虫传播杂菌。室温保持在18~25℃,空气湿度在70%以下。此期间塑料包膜不宜掀动,发现杂菌及时清除,用石灰覆盖。一般20天菌丝可长满料。
4. 出菇管理 将长满菌丝的料块移入出菇室,每天认真观察,见料面出现菇蕾要及时打开包膜,其余各面可用小刀割破露出菇蕾。注意通风换气,换气口要钉纱布防菇蝇等害虫飞入。空气湿度保持80~90%,温度18~25℃。当菌盖达2厘米时开始打水,每天打水2~3次,7天后即可采菇。采收后要清理料面,盖膜保湿,让菌丝恢复生长,10~15天又可出菇。可采菇3~4潮。长出的榆黄蘑朵形好,生物效率在80~130%。
㈡.生料袋栽 此栽培方式最普遍, 技术要点如下:
1. 播种期 根据榆黄蘑和各种杂菌的生长特性,以及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以春季4月上中旬播种最为适宜。
2. 配料 培养料可采用以下配方:
⑴棉籽壳80%,玉米面(或麸皮)18%,另加白灰2%;
⑵粉碎后的玉米芯70%,稻糠28%,另加白灰2%。制作时,先将玉米芯用5%的石灰水浸泡一夜,捞出控一控水后再拌入其他料,调好料的含水量即可铺床。如果栽培量大,浸泡不便,亦可将各种料混拌后,加水闷一夜。上床前调料的含水量,用手紧握料略有水滴为宜。
3. 装袋 用17厘米×35厘米聚乙烯筒膜装料,每袋装湿料1.2千克。采用层播法,3层菌种3层料,用回形针封袋口,袋壁用细针刺2排微孔,以便通气。
4. 管理 播种后每隔5—7天要检查菌丝的生长状况,若发现杂菌污染或有“烧菌”现象,应及时处理。菌丝长透料袋后,大棚上盖草帘遮阳、保湿,同时开袋降温促菇,刺激菌丝扭结出菇,3-7天后菇蕾即可密布料面。之后每天喷雾水2—3次,在棚的两头通风,或将棚略掀即可。
5. 采菇 榆黄蘑是丛生,形如宝塔,但菇盖易碎,采收时须小心保护。采菇后清理好料面,“密闭”大棚,停水3天养菌,之后再喷水刺激,同时微通风,待菇蕾出现后转入常规管理。一般可采收2-3潮菇,转化率达120%左右。
采用生料袋栽法,工序简单,操作方便,成功率高。
㈢ 豆秸栽培 东北为全国重要的大豆产区,豆秸资源丰富。近年来农民用大豆秸栽培榆黄蘑,增产效果显著,生物学效率达200%。现将其技术简介如下:
1. 培养基 选新鲜的豆秸,用铡草机切碎。配方为豆秸98%,另加糖、石膏1%,50%多菌灵0.2%。制作时将主料和辅料混匀,再加水拌匀,使含水量在60一70%,起堆发酵24小时,即可铺床栽培。
2. 栽培 室内搭床,床上铺膜。将菌种拌入经发酵的培养料内,播种量为15%,铺床料厚约20厘米,覆盖地膜,在室温20℃以下培养,接种后3天菌种开始吃料,20天左右菌丝长满料面,再过5天左右现蕾,此时揭去料面地膜,提高室温,并加强通风。出菇期持续2个月,采5潮菇。
结果 采用豆秸生料床式栽培榆黄蘑,其平均生物学效率可达
100%以上,比常规配方高。这主要是豆秸营养丰富(含粗蛋白9.17%、粗脂肪1.7%、粗纤维36.42%和多种矿质元素)和良好的理化性状所决定。实践表明,用大豆秸栽培榆黄蘑原料易得,成本较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可观的,是大豆产区发展食药用菌生产的一种较理想的培养料。


彩图10 红平菇(左)与榆黄蘑(右)
五、秀珍菇
秀珍菇(白平菇)的正式名为黄白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ne),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秀珍菇菇形秀小、白漂,口感柔嫩,商品性好,为广大消费者所欢迎。秀珍菇的栽培技术与侧耳属的其它种相比,其栽培技术要求较高,产量偏低,易发生病虫害。现将秀珍菇的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㈠ 菌株特性 秀珍菇的品种由于来源不同,部分品种表现特征稍有差异,导致命名各异、品种杂乱。卢政辉等报道,秀珍菇有两个菌株:一是引自日本的“小平菇”,出菇温度范围8~24℃;幼菌盖灰色,成熟后色白;丛生柄短,产菇集中。二是引自台湾的“小平菇”,出菇温度范围8~24℃;菌盖浅灰色;单生、柄短、中生或偏生。
㈡ 栽培技术
1.季节 秀珍菇属变温结实性菌类,子实体发育适宜温度为8~20℃,气温稳定在8℃以上、25℃以下均可栽培。栽培者应根据本地的气侯情况进行菌种的选购或制作。在自然气候条件下,栽培季节一般安排在安排在9月~10月开始制袋,11月开始开袋出菇,出菇可一直延长到次年4月。如果具有空调设备条件,可适当将栽培季节向前推移20~30天,菌袋发满后在2~4℃的冷库进行冷刺激10~12个小时可促进原基分化出菇,一般可以获得较好的错季栽培效益。
配方 秀珍菇为木腐生菌,且喜高氮,培养料可适当添加麸
皮、米糠、玉米粉、黄豆粉等有机氮源,甚至可以添加少量尿素。此外,秀珍菇最好进行熟料栽培。
⑴ 杂木屑70%,麸皮28%,糖l%,轻质碳酸钙1%。
⑵ 棉子壳40%,杂木屑40%,麸皮18%,红糖l%,碳酸钙1%。
⑶ 棉子壳80%,轻质碳酸钙2%,石膏1%,石灰1%。
3.菌袋生产 原料装料前,应事先将所有原材料拌水混合均匀,覆盖堆放24小时,促使原料吸水均匀并软化。秀珍菇较适合于墙垛式栽培,通常采用18×33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拌料时应控制水量在60%~62%,以手紧握料时指缝中有水渍但水珠不滴下。进行常压灭菌,一般为100℃保持10小时左右。发菌期间经常检查堆温,防止高温烧菌。若堆温低于15℃应设法增温。控制堆温在20~25℃左右。培养室必须通风良好,空气新鲜。
4.出菇管理
⑴ 温度 生理成熟的菌袋进棚码好后应拉大棚内温差,温差以10~12℃为宜,促使子实体原基的分化,大部分原基出现以后,可适当减小温差,提高棚内温度,有利子实体成长。当棚内气温超过25℃时,应立即采取减温措施;气温低于8℃,应进行增温、保温。每采完一潮菇后,应集中清理料面,去除死菇、菇根继续控温出菇。
⑵ 湿度 控制棚内空气湿度保持在85%~90%。超过90%必须通风降温,棚内空气湿度低于85%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喷洒空间水,起到维持空气湿度的目的。每天采完菇后可细雾状喷水于菌袋料面和幼蕾,具体的水分管理应根据棚内的实际情况而定。
⑶ 通风 秀珍菇是好氧真菌,因此在子实体成长阶段应给予足够的氧气,通风不良容易导致畸形菇产生,但是通风必须结合温湿度协调控制。每次喷水后,必须进行通风,否则高湿、高温极易导致染菌,通风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菌墙不可过高,有利于空气流通。
⑷ 光线 秀珍菇子实体原基分化后给予适当的光线刺激,强度一般控制在菇房内可看清书本字迹即可。
⑸ 采菇 待小菇长到一定程度时,应停止通风,减弱光照、控制菇盖的生长,促进菇柄的伸长,以提高一级菇的产量。菇柄伸长至4cm左右即可以采收。采收后的菌袋要及时清理料面,停止喷水降低空间湿度至80%,并遮光降低光照强度,促进菌丝休养,累积养分,经15天左右即可进行下一潮菇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