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菇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又名苞脚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光柄菌科、草菇属。草菇是典型的草腐菌,因其自然发生于热带或亚热带的稻草堆上而得名,又因其由中国最早开始栽培而称中国菇。干草菇具有浓郁的兰花香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又俗称兰花菇、贡菇等等。经常食用可增强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能防治坏血病。
十九世纪初在广东就有了关于草菇的记载。清代道光年间,广东曲江县南华寺僧侣就开始栽培和食用草菇,同治年间,草菇又成为清室贡品。1932年,华侨把草菇菌种传到了马来西亚,此后逐渐传到了东南亚各国。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草菇现已成为世界上十大栽培菇类之一,我国栽培量最大,南方各省普遍栽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
一、生物学特性
㈠ 形态特征 草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生长迅速,从培养料中吸收营养供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子实体是供人们食用的部分,幼嫩子实体呈现椭圆形、灰褐色,是商品性菇。子实体继续生长,其外边的一层皮破裂,长出菌柄和菌盖,菌柄基部形成菌托(彩图16),商品性下降。草菇不同生长期的营养成分不同。
表15-1 草菇不同生长期的营养成分(100克鲜重)
化 学 成 分 钮扣期 卵形期 伸长期 成熟期
水分(g) 88.63 89.17 88.87 89.46
蛋白质(g,N×4.38) 3.48 2.50 2.37 2.24
粗脂肪(g) 0.13 0.17 0.23 0.38
粗纤维(g) 0.72 0.55 0.79 1.40
灰分(g) 1.00 0.88 0.94 1.00
无氮碳水化合物(g) 4.93 5.47 5.50 4.20
热量(kj) 134.06 129.79 130.71 111.83
钾(mg) 471.50 402.84 489.00 645.12
磷(mg) 150.17 105.62 140.30 115.00
钙(mg) 37.05 37.48 20.65 35.60
铁(mg) 1.32 1.26 1.40 1.61
(引自S.T.Chang,1983)

(二)生育条件 草菇生长发育分两个阶段,即菌丝体生长阶段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其生长发育需要有合适的营养、温度、湿度、空气、光线和酸碱度。两个生长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只有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才能获得高产稳产。
1.营养 草菇是草腐真菌,一般生长在腐烂的粪草和农作物的秸秆上,我国南方多用稻草栽培,北方则用麦秸或棉籽壳栽培。草菇对纤维素的利用效率比木腐菌高,因此其能以废棉或稻草为基料,不用添加麸皮之类的辅料就生长良好,在发菌期草菇所适宜的C/N比率约为40—60,双孢菇为7—18,香菇为20—25。需要指出,草菇缺少降解利用半纤维素与木质素的酶系,对基质的转化率低,一般用废棉的栽培产率在30~50%。为了提高稻草或麦秸的营养水平,可添加辅助性营养物质如麸皮、饼肥、圈肥、牛马粪等,以提高产量。
2.温度 草菇是食药用菌中的高温品种,其菌丝生长的适温为32—34℃。在稻草、废棉或其它富含纤维素的培养料上迅速生长,下种4—5天就可生成草菇原基,8-10天即可采菇。其它任何品种的栽培蕈菌都不能在如此短的栽培期内供应餐桌,但草菇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草菇对温度反应特别敏感。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0℃,适宜的温度为32~35C。低于15℃,菌丝生长缓慢,10℃以下菌丝停止生长;子实体分化发育的温度范围是22~40℃,低于22℃或高于38℃,很难形成子实体。低于25℃或高于45℃,子实体停止生长,甚至枯萎死亡。
我国北方各省区草菇栽培期在5~9月份,可利用塑料棚栽培草菇4到6茬,每茬20天可收两潮菇。
3.湿度 包括栽培料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菌丝体生长阶段栽培料的含水量要求60%~65%,子实体生长阶段栽培料含水量要求70%~75%;两个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5%,不得低于80%,但水分过多,易造成通风不良,影响草菇生长,菇蕾易萎缩腐烂,且易感染杂菌。
4.空气 草菇是好气性菇类,其生长发育要求充足的氧气和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如果氧气不足,二氧化碳积累过多,达到1%时,子实体生长受阻,有的菇体上还长出白色菌丝。
5.光线 草菇菌丝体生长不需要光线,但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需要一定的光线。在完全黑暗条件下,子实体很难形成。光 线对菇体色泽也有明显影响,光线强菇体色深且发亮;光线不足菇体发白。强烈的直射光对子实体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易灼伤幼菇。
6.酸碱度 草菇生长喜偏碱性环境,菌丝生长的PH值为4~10,适宜的PH值为7.5~8;子实体生长的适宜PH值为8。中性或偏酸性的栽培料对草菇菌丝生长和菇蕾的发育均不利。
二.栽培技术
草菇栽培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北方地区空气干燥,尽夜温差大,与南方栽培形式有所不同,这里只介绍适合北方地区栽培的几种形式。
(一)季节与品种 草菇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一般应在夏季栽培。由于栽培形式不同,栽培季节也有区别。华北地区利用室外阳畦和塑料棚内压块或辅料栽培,每年可在5月上旬播种栽培,9月上旬结束;如果采用室内床栽或塑料袋栽,每年6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栽培季节。无论采用哪种栽培方式,制种均应提前进行。
目前生产上栽培的草菇分大粒种和小粒种,各品种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有的较耐高温,有的相对较耐低温,栽培时应根据季节和需要选择适宜的品种。如5~6月份,气温相对较低且不稳定,可选用较耐低温的品种V34;7~8月份气温较高,应选用较耐高温的品种V23、大草32、V35等。
(二)栽培料配制
1.配方 栽培料是草菇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高产与高效栽培的关键。草菇是草腐菌,通常以稻草和麦秸为栽培料,但应选择新鲜、干燥、金黄色且未受潮发霉的稻草和麦秸。北方主要利用棉籽壳和麦秸栽培,用棉籽壳栽培比用麦秸和稻草产量高。实践证明,利用陈旧棉籽壳或栽培菇等的污染料与废料经过严格处理也可栽培草菇,并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栽培料的配方:
(1)棉籽壳或废棉75%,麦秸20%,麸皮5%。
(2)棉籽壳50%,麦秸50%。
(3)稻草90%,磷肥3%,玉米面4%,豆饼粉3%。
(4)麦秸94%,麸皮5%,磷肥0.5~1%,尿素0.3%~0.4%,多菌灵0.1%~0.2%。
(5)棉籽壳87%,干牛粪5%,麸皮4%,碳酸钙4%,多菌灵0.1%。
(6)稻草60%,稻草粉20%,禽粪10%,饼粉8%,石膏粉1%,石灰1%。
(7)污染料72%(指棉籽壳贮放受潮结块的污染料,栽培平菇等发菌阶段的污染料),麦秸20%,麸皮5%。
(8)栽培平菇等的废料72%,(主要指棉籽壳栽培料),麦秸20%,麸皮8%。
2.发酵 根据当地资源和具体情况选择栽培料,栽培料曝晒3~5天,曝晒过程中要经常翻料,以保证曝晒效果,时间越长,效果越好。麦秸和稻草培养料要用刀铡碎成2~3厘米的小段,再用PH值为9~10的石灰水浸泡12~24小时,捞出后沥去多余的水分备用。污染料或陈旧料,应先将受潮发霉的料块打碎,曝晒4~5天。辅料中的干牛粪或圈肥应打碎,曝晒后过筛再用。
经选择处理的栽培料按配方称取各物质,按料水比1:1.8~1:2加入PH值为13~14的石灰水拌料,充分搅拌均匀,为避免水分流失,可在水泥池或水泥地面上拌料。然后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的地方堆积发酵,每平方米堆积50~60千克栽培料,数量少时可堆成圆形,数量大时堆成长条形。棉籽壳栽培料应稍加压实,麦秸或稻草栽培料要踩实,防止堆料过松。再在料堆顶部每隔0.5米用直径4~5厘米的木棍插洞至底部,以利通气,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保湿。当料温升至60℃时,经24小时翻堆,翻堆时将外层料翻入内层。当温再次上升至60℃时,经24小时即可使用。发酵过程中,温度不能超过70℃。为防止苍蝇和害虫,可喷洒敌敌畏或乐果500倍液。
发酵后应及时播种栽培。栽培前重新调整栽培料的含水量和PH值,使栽培料的含水量达到65%左右,PH值为8~9。如果偏酸应用石灰重新调整。
(三)室外阳畦栽培 北方多采用。可以在庭院内建造阳畦,结构简单,建造容易,造价低廉,易达到草菇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1.制作阳畦 露地阳畦应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或排水良好的地方。如果提前和延后栽培,可将阳畦建在日光温室或塑料棚内。阳畦宜东西向延长,畦长5~10米,宽80~85厘米,深25~30厘米,北框高于地面25~30厘米,南框高于地面10~15厘米,东西两框北高南低,自然倾斜,四框要压实,避免塌散。畦面上横架木棍或竹竿,其上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帘。畦与畦间的距离为0.5米,以便行走或排水。
2.准备菌种 首先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优质菌种以及栽培种的菌龄。在适宜的条件下,菌丝长满培养料后2~3天即可使用适宜菌龄的菌丝生长旺盛,呈灰白色。菌种不可久放,常温下不宜超过5~7天。存放时间长,菌丝易衰老自溶,降低生活力,甚至死亡。菌种应存放在凉爽、干燥和清洁的地方,防止菌种衰老和污染。
播种前要检查菌种有无杂菌污染,污染杂菌的应淘汰。不同品种不能混播,否则将影响菌丝生长,降低产量。在背阴处(室内或室外)将选好的优质菌种从菌种瓶或袋内掏出,放在清洁的盆内,用手撕成1~2厘米大小的块,切不可搓碎菌种,掏出的菌种应当天用完,不可过夜。
3.铺料播种
(1)准备工作 播种前灌一次大水,将阳畦内灌满水,水完全渗下后再播种,如果土壤过于干燥,可灌两次水。以保证播种后阳畦内有较大的湿度,防止栽培料过多蒸发失水,保证菌丝正常生长。
草菇菌丝爬土能力强,而且在肥土中生长健壮,出菇早,出菇多,所以播种时适当添加一些肥土,可提高草菇产量。肥土可采用菜园土或农田土,但农田土应加上20%~30%的圈肥。圈肥必须经过处理,未经处理的圈肥杂菌多,易污染栽培料,处理方法是:先将圈肥拍碎,充分晒干(时间长效果好)、过筛,除去土块和粪块,混入农田土中作肥土。肥土应用PH值为9的石灰水调整湿度,使其含水量达65%左右,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的程度。
(2)铺料播种 将畦宽分成5等份,中间一份的两侧分别填加栽培料,每平方米用干料10千克左右,铺料高度10~15厘米,再用铁锨轻轻拍成梯形。于梯形的料面上撒一层菌种,每平方米用菌种1.5~1.75千克。撒菌种后用木板轻压,使菌种与栽培料紧密接触,再在料面菌种上撒一薄层栽培料,以刚盖上菌种为宜。阳畦中央一份填加肥土,阳畦南北两侧两份紧贴栽培料填加1/2的肥土。肥土应低于栽培料,料和肥土与畦框要有7~8厘米的空间,以利出菇。最后料面上覆盖一层湿麦秸,麦秸应经PH值为9~10的石灰水浸泡,以防止日光直射料面,并可保持栽培料的湿度。
播种后,畦上横架竹午竿或木棍,覆盖塑料膜和草帘,以保温保湿。
4.发菌期管理 重点是控制温度,保持湿度,促进菌丝生长和防止杂菌的发生。
控制温度是阳畦栽培成功的关键。畦温应保持在25~38℃,料温保持在32~35℃。如畦温低于24℃,应揭开草帘晒塑料膜,利用阳光辐射热升温,畦温高于38℃时,应覆盖草帘,如仍不能降温,应支起薄膜通风降温。阴雨天和夜间应覆盖草帘保温。
菌丝体生长阶段要保持畦内料堆和空气相对湿度。培养料湿度保持在60%~65%,畦内空气相对温度保持在85%以上。发菌阶段培养料不浇水,如果蒸发量大,可向料面的麦秸上喷雾状水,但喷水量不宜过大,以喷湿麦秸为宜。如果因特殊情况非浇水不可,应将水温调至30℃左右,最好向肥土浇水,浇水量宜水不宜大,且宜在中午温度较高时进行。
空气 菌丝体生长阶段,开始菌丝生长量小,每天结合检查温度进行通风,不必另行通风。随菌丝体生长,应加强通风,增加通风次数和延长通风时间,每天通风3次,每次10分钟,通风时将南北两框上塑料薄膜支起,通风量不可过大。另外,通风还要根据温度、湿度条件进行,必要时可随时通风。
菌丝体生长阶段光线宜弱不宜强,弱光和黑暗均可生长。塑料薄膜上应覆盖草帘,避免阳光直射料面。
由于栽培料经过严格的选择和曝晒,拌料后又经充分发酵,加上较高的PH值,一般发菌阶段不发生杂菌污染,如发生污染,应及时挖掉或除治,可向污染处喷洒0.1%~0.2%的多菌灵,或用PH值13~14的石灰水喷浇患处,不可任其蔓延。
5.出菇期管理
(1)催菇 在适宜的条件下,播种后7~8天可出菇。为了使出菇整齐及出菇后子实体的正常生长,一般要进行催菇。将覆盖在料面上的麦秸去掉,温度仍按菌丝体阶段要求管理,无需变温处理。由于播种后温度较高,水分蒸发量大,培养料的水分往往不足,因此,播种后6~7天,根据培养料的含水情况,喷浇一次PH值为8~9的石灰水,以利出菇和防止杂菌。浇水量以栽培料上无积水为宜,不以直接浇自来水,水温应调到30℃左右,也可上午晒水,下午调整水温后喷浇栽培料。肥土和畦框上也应浇水,以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使之达到85%~95%。同时要加强通风换气,给予一定的光线,促其出菇。一般浇水后2~3天,在肥土和培养料交界处首先出现形似小米粒的子实体原基,接着料面其他地方也将形成子实体原基。
(2)出菇 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促进子实体的生长。培养料温度应控制在32~35℃,料温超过40℃应覆盖草帘遮阳降温,如不能降温,应支起塑料薄膜通风降温。当料温低于28℃时,应揭开草帘晒膜升温,夜间盖上草帘保温,尽量避免温度忽高忽低。
培养料温度保持在70%左右。畦内空气相对温度应达到85%~95%,出菇前浇透水,出菇后不再浇水。如果培养料湿度过小必须浇水时,应喷浇30℃左右的温水,切不可直接浇自来水或井水,喷浇水时应避开菇体,特别不能喷在幼小的子实体上。
子实体生长阶段还应加强通风换气,每天通风3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10~20分钟,必要时可随时通风。通风时可在阳畦前框和北框分别揭开20~30厘米的通风口,通风口不易过大,应缓缓通风。风大的天气更应注意,强风不能直接吹在子实体上,否则子实体将萎缩枯死。
子实体生长需要一定的光线,应根据子实体色泽和生长情况调整光线。一般从草帘中透过阳光不超过光照量的1/10。
(3)死菇原因 有以下几种:料温低于24℃,或气温骤然降低,温差过大;通气不良,氧气不足,二氧化碳积累过多;幼菇生长时培养料湿度过小,空气相对湿度过低,通风量过大;子实体幼小时,向培养料内浇水或向幼菇上喷水;杂菌污染或害虫蛀食;菌种衰老,菌丝生长势弱;营养不足或采收时损伤菌丝。如果子实体萎缩死亡,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避免造成大的损失。
(4)采收加工 适宜条件下,出菇后4~5天即可采收。当子实体长到鸡蛋大小(或稍小),外包膜将要破裂时采收。草菇子实体生长迅速,容易开伞,因此,每天早、晚各采收一次,必要时中午加采一次。采收不可过早或过晚,过早,子实体还未充分生长,影响产量;过晚,子实体开伞,失去商品价值。采收时应小心,一手按住菇体基部培养料,一手将菇体轻轻旋转拧下或用刀切下,也可用剪子剪下,切不可拔取,否则将损伤菌丝和周围的幼菇。每潮菇采收期满3~4天,采收期不宜过长,否则将影响下潮菇生长。
采收下的草菇仍能继续生长和开伞,应及时加工处理。将采下的草菇用小刀切去基部泥土或培养料,及时上市出售或送食品厂加工,也可制作干菇或鲜菇淹渍保藏。
采收一潮菇后,应采取措施保证一二潮菇生长,才能提高产量。第一潮菇采收后,应及时检查培养料的含水量和pH值,浇一次pH值为8~9的石灰水,调整培养料的含水量,使之达到70%左右,pH值达到8~9,以满足草菇菌丝恢复生长的要求,同时又可防止杂菌发生,然后按菌丝体阶段要求管理。经4~6天,再次检查培养料的含水量与pH值,如果湿度小,再浇一次pH值为8~9的石灰水,然后按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管理,创造出菇条件,即控湿、保湿、加强通风换气,并给予光线刺激,促其迅速出二潮菇。
(5)病虫防治与补肥 草菇栽培处于高温高湿季节,易发生病虫害和杂菌。病虫直接危害菌丝体和子实体,杂菌与菌丝体争夺营养,一旦杂菌生长占优势,容易造成栽培失败,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防治病虫害及杂菌。只要培养料经过暴晒,保证堆积发酵的质量,调节适宜的pH值,选用适宜菌龄的优质菌种,在草菇生长发育过程中,严格控制环境条件,一般不发生杂菌和病虫危害。如果操作不严格,发生了杂菌和害虫,应及时除治,要治早治了,不能任其蔓延。防治方法见平菇有关部分。
采收一潮后,培养料内营养消耗较大,影响出二潮菇及产量,可补肥,使菌丝恢复生长并保持出菇能力。补肥种类与方法:一是煮菇水,即采收草菇后加工时的煮水。将煮菇水适当稀释喷浇培养料,此种方法质优、价廉、安全;二是尿、麸皮、饼粉类加水发酵腐熟,过滤煮沸10分钟以上,加水稀释后喷浇培养料;三是增菇灵、恩肥及其他食用菌增产剂,可在拌料时拌入,也可在菌丝体恢复生长阶段喷浇培养料,按说明要求准确施用,防止浓度过大或过小;四是0.3%的尿素、1%的蔗糖和98.7%的水,制成营养液,直接喷在培养料上。
(四)压块栽培法 在室外塑料棚内将栽培料压成一定大小的料块,将菌种播到料上,通过管理料块进行草菇栽培。此法在塑料棚内进行,环境条件容易控制,栽培料出菇面积大,管理方便,可提前和延后栽培。
1.选地建棚 由于北方地区夏季多雨,气候多变,因此压块栽培应在半地下式大棚或地棚内。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的地方建棚,也可在庭院内建棚,棚向多为东西向延长,也可南北向延长。长10~15米,宽3~5米。半地下式大棚挖深50~60厘米,将土堆在土坑四周,地上部分堆土50~60厘米,其上用竹片搭架呈弓形,为了使棚架牢固,可在棚架中央立若干个竹竿。棚架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帘,棚长的方向一端留门;地棚向下挖深1~1.2米,地上用竹片搭架呈弓形,棚架上覆盖薄膜和草帘。半地下式大棚,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而地棚全部在地下。半地下式大棚和地棚内容易控制湿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夏季栽培草菇易获高产。
2.作畦和压块 在垂直于棚宽的方向做畦床,畦床宽1米,长依棚宽而定,畦床高10厘米。棚中央沿棚长的方向留30~50厘米的走道。畦床四周有浇水沟和排水沟。
压块栽培可用棉籽壳和麦秸作培养料。培养料的选择、配制及堆积发酵方法见室外阳畦栽培的有关内容。
用木板做一个木模子,长70厘米,宽22厘米,高35厘米。做棉籽壳料块时,将木模子放在棚内畦床上,先在木模内铺一层发酵好的培养料,稍压实,四周撒一层菌种;其上再铺一层培养料,四周撒菌种;压实整平后,在整个料面上撒一层发酵好菌种,稍压菌种,使其与培养料充分接触,最后在菌种上薄薄地撒一层培养料,以刚盖住菌种为宜。每个料块用干棉籽壳3千克,菌种量为培养料干重的3%~5%。铺料播种后,去掉木模子,即成料块。料块之间距离20~25厘米,以便料块四周出菇。畦床上做满料块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
做麦秸料块时,将木模子放在棚内畦床上,先在木模内放一层麦秸培养料,由于麦秸松散,铺料后要用力压实,在四周撒一层麸皮,麸皮皮撒一层菌种,再铺一层麦秸培养料,四周再撒麸皮,再撒一层菌种,再铺料,压实后在整个料面上撒一层麸皮,其上再撒一层菌种,将菌种稍压一下,最后再铺少量麦秸,以刚盖住菌种为宜。每个料块用干麦秸5千克,麸皮用量是培养料干重的5%,菌种量为培养料干重的3%~5%。铺料播种后,将木模子去掉,用塑料绳将麦秸料块绑紧,以防塌散。料块之间距离20~25厘米。每个畦床上做满料块后,在料块上覆盖地膜保温保湿。
3.料块管理 压块播种后以控温保湿为主。料温保持在35~38℃,以促进菌丝生长。当料温超过40℃时,揭开地膜散温,如仍不能降温,可在棚膜上覆盖草帘或棚内通风。当料温较低时,继续在料块上覆盖地膜,白天揭开草帘晒棚膜,使棚内升温。同时保持棚内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畦沟内经常浇水,保持地面沟内潮湿,每天用喷雾器向棚内喷水,使空气相对温度保持在80%以上,以满足菌丝生长和减少培养料蒸发失水。每天早、午、晚揭开棚膜和地膜通风一次,通风口30~40厘米,以满足菌丝生长对氧气的需求。棚内尽量保持弱光或黑暗条件,以促进菌丝向培养料内生长。正常情况下,播种第二天菌种块长出新菌丝,第三天菌丝向培养料内生长。
菌丝生长7天左右,料块表面出现一层白色菌丝,这时可控制条件转向子实体生长阶段管理。首先向料块上喷一次PH值为8~9的石灰水,水温应调到30℃左右。将料块上的地膜用小竹片支起呈现小拱形棚,以利于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子实体生长阶段棚内温度控制在25~28℃,料温控制在32~3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0%,每天向棚内喷雾装水3次。增加光照时间和强度,白天在棚的背光面揭开草帘,但不能有直射光。每天打开棚膜通风2~3次,以增加氧气量。一般3~5天料块表面即可形成子实体原基,再经3~4天就能采收。采收标准和方法见室外阳畦栽培的有关内容。
采收一潮菇后,清理料面,喷一次1%的石灰清水,重新盖好地膜,加强管理,经7~10天可出二潮菇。
(五)室内床架栽培法
1.场地设置与消毒 专用菇房和民房均可栽培。民房最好为水泥地面,南北应有对称窗,保证空气流通和较强光线,还要靠近水源,便于保温保湿。可以在地面上直接铺料栽培,也可利用床架分层铺料栽培。床架可用角铁、木棍或竹竿制作,床架高180厘米,宽60厘米,设4层,每层菇床培养料厚10~15厘米。床架的长度依菇房大小而定,床架在室内南北摆放。
菇房墙壁和地面要用多菌灵和敌敌畏混合液喷洒,以消毒灭菌和杀虫。床架用浓石灰水涂刷消毒,室内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高锰酸钾5克,密闭熏蒸24小时,用药后打开门窗通风。
2.铺料播种 当室内温度稳定在28℃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华北地区在6月中旬之后可铺料播种。培养料的选择、配制、堆积发酵及菌种的准备和室外阳畦栽培相同。先将经堆积发酵的培养料用PH值为8~9的石灰水调整含水量达70%左右,每层菇床铺料厚度12~14厘米,将料整平按每平方米1.5~1.75千克菌种将菌种撒在铺料表面,用干净的木板轻轻拍压,其上再撒1厘米左右的培养料。播种后,每层菇床均覆盖塑料膜,以保温和保湿。
3.发菌管理 播种后,菇房的气温控制在30~32℃,料温32~35℃。菇房阳面的门窗及通风口应挂草帘或布帘遮阳,避免阳光直射床面。每天中午打开通风口通风20~30分钟,通风时应将每层菇床的塑料薄膜支起或揭开,使聚积在铺料表面和内部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散发,补充新鲜空气,但通风口不宜过大,防止吹干料面。播种后3~4天,如果料面干燥,可向料面喷一次小水,水温28~30℃;如果料面不太干燥,最好不喷水。
播种后5~6天,菌丝已吃透料的1/2~2/3时,向培养料喷一次PH值为8~9石灰水,水温28~30℃,以补充料中水分,使培养料含水量达70%左右。此时室内应有较强的散射光,加强通风换气,每天通风3次,早、午、晚各一次,每次10~20分钟。一般经3~4天就可形成子实体原基,此时应全天支起每层菇床上的塑料膜,或揭开塑料膜,保持地面常有水,每天向室内空间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以促进子实体迅速生长并及时采收。
采收一潮菇后,清理料面,检查培养料的含水量和PH值。如果温度小,应浇一次PH值为8~9的石灰水,使培养料含水量达65%,按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管理。6~7天后,再浇一次催菇水,就可出二潮菇。采完二潮菇,应及时清除培养料,并对菇进行消毒,为下次栽培做准备。
(六)袋栽法 袋栽草菇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技术。先生产菌袋,再在室外覆土出菇。
1.菌袋生产 培养料的选择、配制、堆积发酵方法与室外阳畦栽培相同。塑料袋多用25~28厘米×60厘米的聚乙烯料袋,采用3层菌种2层料的层揪方法,料袋两端和中间3层为菌种,其他部分为培养料。装袋接种方法可参照平菇有关内容进行。装袋接种后,按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管理,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线和通风换气,促进菌丝生长。一般15~20天菌丝可长满培养料。
2.覆土出菇 当菌丝长满培养料后,可进入出菇阶段管理。出菇场所可在塑料大棚或其他空闲地块,做宽80厘米、深20厘米、长度不限的畦床,畦底拍平压实,喷5%的石灰水与0.2%的敌敌畏杀虫灭菌。将长满菌丝的菌袋脱去塑料膜,平排在畦床内,空隙用肥土填充,然后用水灌畦,待水下渗后再在料面上覆盖1.5厘米厚的肥土。最后在畦床上方搭小拱形棚,其上覆盖塑料膜和草帘。温度保持在30℃左右,湿度90%左右。覆土后2天,菌丝可长入土层;7天后,表面可形成子实体原基。此时应控温保湿,加强通风,并给予一定的光线,促进子实体生长发育。一般4~5天即可采收,采收时采大留小,3~4天内采完。采收一潮菇后,在表面喷水,3~5天后又可出菇,一般可采收3~4潮菇。
(七) 改良技术
1. 窄床栽培 顺着畦床纵向将培养料做成宽25厘米,高20厘米的上窄下宽的梯形菌床。菌种播三层,表层撒满料面,用薄料覆盖。窄床有利于调节料温,防止高温伤菌,改善床面通风透光状况,有利于草菇子实体形成和生长。
2. 两次接种 草菇丝生长速度快,极容易老化,生活力减弱,不能有效地利用培养料中养分继续出菇。采用二次接种,有利于增产。用棉籽壳、废棉栽培时,采收第一潮菇后,松动料面,用石灰水泼浇湿透,调整 pH8~9,表面撒布菌种,菌种上面盖一薄层发酵过的棉籽壳,按常规管理。亦可在采收一、二潮菇后,将料块翻过来。把底层培养料翻到表层,用1%石灰水喷洒,补水,调整酸碱度,再在表面第二次接种,接种量为2~3%,一般可增产30%左右。
用稻草栽培时,可在堆草播种后3至4天,在草层空隙间再塞入菌种,进行二次播种,菌种量为第一次用量的20%左右。这样,当第一次播种采完第一潮菇后,第二次播入的菌种又从草堆中分解积累养分,继续出菇。
3.覆膜管理 这是草菇栽培的一项新技术措施,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草菇接种后,在料块、菌床和草堆四周用塑料地膜覆盖,可增高料温,保持湿度,增加料面四周小气候中二氧化碳浓度,促使有益微生物繁殖,促进草菇丝生长。覆膜在接种后立即进行,宜早不宜迟。为防止薄膜紧贴料面影响菌种正常呼吸,可在料面撒放一些经石灰水消毒的稻草或麦秸。覆膜后要注意检查料温变化,如料温超过40℃,应及时揭膜降温。夏季气温高,薄膜要适当架空或揭开一角,以防料温过高烧伤菌丝。覆膜3—4天后,应定期揭膜通风,或将薄膜用竹片架起,防止表面菌丝徒长,影响菌丝往料内延伸。当出现菇蕾后,应及时将覆盖的地膜揭去,或将地膜支起,以防菇蕾缺氧闷死。
4.温度控制 草菇属高温型菌类,菌丝生长发育适宜的气温(周围空间温度)为30—32℃,适宜的料温为35~38℃,掌握好适宜的温度是草菇栽培成败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气温高,料温亦高。而提高料温,改善小气候环境,又可以弥补气温低的不足。料温的高低,与培养料的种类,堆料厚度,培养料的营养成分以及料面有无覆益物直接有关。气温适宜时,接种后2~4天,料温不断升高,当料块中间温度升高到35—40℃时,料块表面的温度一般为32~35左右,与草菇丝生长适宜温度32~35℃趋于一致,促使草菇丝速生旺发。草菇接种后,每天要定期观测料温,控制和掌握好料温变化。料温太高,超过40℃,会影响菌丝生长,应及时将盖在料块上的地膜掀开,通风散热,降低料温。料温过低,应采取增温保温措施,在料面盖草被或覆盖双层塑料薄膜,白天揭开草帘利用太阳热能提高棚温。发菌期间菇棚温度应维持在25℃以上,如温度低于20℃则料温难于上升,菌丝难于萌发生长。在初夏和早秋气温变化大,要注意菇棚保温,防止夜间温度骤然下降,使正在生长的菌丝受到伤害。
草菇菇蕾形成与菇体发育所需温度比菌丝生长期要稍低,一般料温维持在30~35℃,菇棚温度28~32℃为适宜。出菇温度适当低一些,子实体生长慢,开伞迟,菇形大,菇肉厚实,粒重,质量好。盛夏季节,气候炎热,菇棚温度往往升高到35度以上,易引起大批幼菇枯萎死亡,应注意观察气温变化,及时通风散热。菇棚内温度过高时,可向覆盖的草帘上喷洒井水降温。
5. 增湿管理 一般采取灌水和喷水两者相结合形式。种前几天将畦床灌水湿透,种后头几天料块上覆盖的地膜一般不要揭开,以减少料内水分蒸发,使培养料含水量保持在70—75%,以满足菌丝生长对湿度的要求。湿度不够时,可以采取向畦沟内灌水的方法,使畦床潮湿来增加空间湿度,以保持培养料内适宜的含水量。灌水时,一定注意不能浸湿料块。菌丝生长阶段,尽量不向料面喷水,培养料过湿通气不良,草菇丝呼吸作用受抑制,并且好氧性微生物活动减弱,料温下降,引起厌氧菌大量增殖,培养料腐败变质,草菇丝自溶死亡。
草菇出菇期间,空气相对湿度以90%左右为宜。湿度太高,影响菇体表面水分的交换,正常的蒸腾作用受阻,体内物质运输不畅,容易引起子实体腐烂和发生病害;湿度太低,子实体发育受阻碍,菇蕾不易形成,已形成的菇蕾也会枯死。为维持有较好的湿度,一般可采取灌水与喷水同时进行。向畦沟内灌水,使畦床湿润,以维持培养料内含水量。向空间喷雾,以增高空间相对湿度。不宜直接向料块喷水,尤其在刚见菇蕾时,严禁向菇蕾喷水。对幼菇不要喷重水,且在喷水后进行通风换气,防止菇体积水烂菇。一旦料块过干必须补水时,一定要喷清水,喷头向上,轻喷、勤喷,以补失料块内失去的水分,喷水的水温与气温相近(与料温不能相差4℃以上),以防水温过凉喷后料温下降,引起幼菇死亡。
6.鬼伞防治 鬼伞是一种腐生真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是草菇栽培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一种竞争性杂菌。鬼伞的发生与原料质量、氮源种类、培养料中含氮量及pH值有密切关系。使用受潮霉变的原料,添加未经充分发酵腐熟的畜禽粪补充氮源,培养料中氮素含量过多,分解产生氨以及发酵过度,pH值下降时,容易引起鬼伞大量发生。防治措施为:
(1)培养料中的氮素不宜过多。如棉籽壳和废棉中氮素丰富,可满足草菇生长发育需要,不宜再添加其他含氮辅料。
(2)调整酸碱度。鬼伞喜酸性,在中性和碱性环境生长不好。培养料中添加石灰粉,使pH值调至8~9,可抑制鬼伞发生,且有利于草菇丝生长。
(3)适当加大接种量,使草食药用菌丝尽快在培养料中取得生长优势,增强抗杂菌能力。
(八) 菌糠栽培草菇 栽培草菇一般都是用棉籽皮作原料,目前棉子皮货源紧张,为了充分利用棉籽皮的有效养分,降低成本,提高种菇的经济效益。保定市农科所利用种过金针菇或平菇的废菌料栽培草菇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生物转化率为20~30%。技术要点如下:
1.配方 选用采摘完三潮菇的金针菇或平菇的菌袋,要求无污染、无虫卵、未变质,将菌袋剥去薄膜后压碎晒干。配方为废菌料80%,棉籽皮5%,麸皮10%,麦秸5%,另加50%多菌灵0.1%,料水比为1:1.5,pH值调至8—9。将棉籽皮和废菌料分别用3%的石灰水拌匀,堆闷2小时;麦秸切成长25厘米左右的段,再用2%石灰水浸泡软化后沥去水分。
2.发酵 将废菌料与麦秸、麸皮、多菌灵混合均匀、湿度以手紧握料有水滴出为适,堆成底宽3.2米、顶宽1米、高1米的梯形堆,长度不限,料少时可以堆成圆锥形。堆好后用锨轻轻拍平,插上温度计,覆盖薄膜,用土将薄膜压严,保温、保湿发酵。当料的中心温度上升到60℃时,保持24小时后翻堆,便上下、里外翻个过。复堆后仍用薄膜盖好,待温度又升到60℃时,保持24小时,发酵即可结束。一般发酵期为3—5天,其标准是菌料呈红褐色,麦秸表面脱蜡,并有白色菌丝,带有发酵香味。棉籽皮也用同样方法发酵。
3.作畦 北方地区一般在6月上旬至9月初是草菇栽培的适期,可以选用夏闲菜棚或温室,因为菜棚通风向阳。供水和排水方便,菜园土富含有机质,肥力好,通气性好,有利于草菇丝伸入土层,在料块四周生长地脚菇。栽培前将土翻松,喷5%石灰水消毒、驱杀害虫。棚的中间为东西走道,走道两侧挖排水沟,畦为南北走向,畦与畦之间距60厘米,畦的两侧挖15~20厘米深的水沟。栽培前2天往沟内灌大水,提高棚内湿度。入料前将料摊开散热,料温不能超过28℃,检查 pH值,若 pH值低于8可适当加些石灰水。
4.播种 将培养料铺成波浪形垄,料垄厚15—20厘米(气温高铺薄些,气温低铺厚些),垄沟料厚8~10厘米,然后表面上撒一层发酵好的棉籽皮并播种,菌种用量为总料量的5~10%,播种后用手轻轻按压,使菌种与料充分接触,最后往畦床上撒一层厚度1~1.5厘米的菜园土,覆膜保温、保湿,促进草菇丝伸入料面。
5.发菌 接种后一般3天内不揭膜,每天定时检查温度,一般气温保持30—32℃,料温保持35—38℃,每天保持沟底有水,空气相对湿度要求达70%。当料温升到40℃时,要把塑料薄膜的四个角揭开些适当通风降温。白天上午9点后掀起部分草帘增加棚温,下午4点左右将草帘放下。每天通风2—3次。接种后第4天后,用竹片将薄膜架起,以防表面菌丝徒长,促菌丝伸入料面。
6.出菇 接种后7~10天现菇蕾,这时将薄膜揭开,向地沟灌一次大水,注意不能浸湿料块,每天喷雾2—3次,隔1天喷一次2%石灰水,但不能将水滴到菇蕾上,空气湿度提高到90%左右,每天保持沟底有水。喷水后一定要通风,待不见水汽再关通风口。棚内温度保持在28—30℃。每天掀起部分草帘使棚内有散射光。出菇期发现鬼伞要马上拔除,用土埋好。当菇蕾有鹌鹑蛋大小时即可采收加工,一般早中晚各采一次,防止开伞降低商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