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

金耳(Tremella aurantia),又名脑耳、胶耳等,是一种名贵的食、药用菌。 金耳子实体脑状(彩图36),新鲜时黄色至橙红色,干时收缩变坚硬,苍黄色至肉桂色,整体韧胶质,浸水后能迅速膨大恢复原形。金耳较大,长度近于10厘米,厚达3—4.5厘米;单生成5—6块,从一处长出,上部宽大肥厚,彼此分离,基部狭小;子实层生于表面,朵面覆盖于整个表层至150微米深处;成熟时表面脑沟处出现白色粉末状的担孢子,孢子成熟时浅黄色(粗毛硬革菌分泌色素染成)。
金耳在我国分布较广,主产于云南、西藏。但产量有限,云南省年收购量约2000千克,因此价格昂贵,每吨售价2~3万美元,是我国传统出口的名贵土特产。金耳是银耳的近缘种,其生物学特性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采用栽培银耳的方法,进行瓶栽或塑料袋栽培,每千克干料可产鲜金耳1千克,具有较高经济效益。

彩图36 金耳子实体
一、金耳的特性
金耳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2—25℃;子实体在5—35℃均能形成,但以18—23℃为最适。温度过低生长缓慢,生长期持续高温在34 ℃以上时,子实体干枯,遇空气潮湿仍能生长。培养料含水量以55~60%为适宜。子实体生长期间,相对湿度要求达80~90%,高于90%容易烂耳。金耳好氧,特别是在出耳期,缺氧能抑制金耳正常生长。金耳喜偏酸环境,最适 pH值为5.5—6.5。金耳的生长发育常有伴生菌共生,为粗毛硬革,在营养生理上与金耳存在偏利共生关系。因此,金耳的菌种分离和培养均有其特殊性,即金耳的菌种不是单一的纯菌种,而是金耳与粗毛硬革的混合种。认识这一特点对确保金耳生产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二、栽培技术
㈠ 菌种制作 金耳的母种斜面上应有两种菌丝:一种是粗毛硬革菌丝,其在生长初期,疏松,呈棉毛状,白色,很快转为黄色或橙黄色,最后呈厚毡状,故菌龄较长的母种,很难切割。粗毛硬革的菌丝生长很快,斜面上占据面较大的都是粗毛硬革菌丝。一种是金耳菌丝,生长初期细而短,透明无色。平伏于培养基表面,极少有坚立的气生菌丝;当与粗毛硬革菌丝生长在一起时,可以长成短而密的气生菌丝,白色或淡黄色。金耳菌丝在斜面上生长很慢,仅限于局部。故用于接种原种时,必需用有白色和淡黄色菌丝团接种才能成功。
原种和栽培种生产: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用阔叶树木屑78%,麦麸或细米糠20%,糖1%,碳酸钙1%,含水量55~60%,pH自然。按常规方法装瓶、灭菌。接入母种后,于22—25℃培养,一般25—30天满瓶。培养的菌种有2种结果:一种是两种菌丝的生长都很正常,金耳菌丝生长旺盛,粗毛硬革菌丝虽布满全瓶,但很纤弱,在这样的瓶内,约经35—45天,培养基上方(大多在近瓶壁处)出现扭结,逐渐形成小颗粒状胶质子实体原基,有的则可发育成较大的脑状子实体,这类原种可供栽培用。另一类是在菌种瓶内只长浓密的粗毛硬革菌丝,常分泌黄色液体,后期在瓶壁形成浅盘状革菌子实体,这样的菌种不能用于生产。按同样的方法生产栽培种,接种时必须镊取金耳原种子实体一小块和下方的培养料少许,同时接入栽培种的料面,培养一段时间,就会在培养基上方出现金耳的原基,粗毛硬革菌丝也不断深入到培养料中。此时应降温至15℃,开门窗通风,抑制粗毛硬革菌丝生长促进金耳原基长大。
㈡ 栽培季节 金耳栽培季节可安排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20℃的季节进行,每年可安排2—3个生产周期,以秋冬春三季为宜,在10月至翌年4月,生产周期50—70天,北方地区可周年栽培。
㈢ 栽培方式 有两种方法:
1. 菌袋栽培 培养料配方为阔叶树木屑50%,棉壳18%,麦麸15%,米糠15%,糖1%,石膏1%,含水量60~65%,pH自然。栽培容器用规格为14厘米×28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干料200克左右,装料后,压平,套上颈圈、加棉塞,按常规方法灭菌、接种。在正常情况下,种块4—5天萌发定植,20—25天粗毛硬革菌丝在袋内长满,接种块随之增大,当温度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时,金耳菌丝发育迅速,进入出耳期。此时应将温度降至15℃,以抑制粗毛硬革菌丝生长,促使金耳子实体原基发育长大。若不采取降温措施,粗毛硬革菌将继续旺盛生长,不断扩充并形成盘状包裹金耳子实体,阻止金耳子实体发育甚至死亡。当金耳子实体长到4厘米×4厘米大小时,应拔去棉塞增加氧气;长到6—8厘米大小时,应取下袋口颈圈,并将袋口拉直,使其在静风、多氧、适温条件下加快发育。随着子实体长大,要把袋口下翻。使子实体外露、接触空气,延长光照时间,子实体随之呈橙黄色或橙红色,此时即可采收。每袋可产鲜耳80—100克,高产可达180克以上。采收后再按上述方法管理,把袋口拉直恢复原状,经10一15天培养,在采收后的子实体基部又可长出第二批金耳,每袋可产鲜耳30—50克,约占总产量的30%,总生物学效率可达90~100%。从接种到采收整个生产周期55—70天
2. 菌棒栽培法 可任选以下配方之一作培养料: 阔叶树木屑78%,米糠或麦麸20%,糖1%,石膏粉1%;- 杂木屑70%,麦麸20%,玉米粉5%,豆秆粉3%,糖1%,石膏粉1%,含水量58~60%,pH自然。栽培容器用规格为12厘米×50厘米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筒膜,装料松紧适当,采用常压灭菌8小时以上,冷却至室温,打孔接钟。每根菌捧打孔7—9个,孔径1.5—2厘米,深约6.5厘米。接种时,孔穴底部先接入一块木屑菌种,中部再接一块木屑菌种,最后在上面接种一块金耳的组织块,每块约1平方厘米(预先将栽培种瓶内生长金耳子实体切割成适当大小组织块备用),贴上专用封口塑料薄膜(具一定透气性)。在孔穴内接种组织块是提高出耳率和增加产量的有效方法。然后将菌棒移至发菌室,使接种孔朝上置于架上。在菌丝生长期间,室温应稍低于16—20℃,有利于金耳菌丝生长,低温对粗毛硬革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每天通风2次,每次30分钟,最好在午间进行。室内相对湿度不宜超过80%,以控制杂菌滋生。当孔内金耳组织块开始长大,封口薄膜上出现许多小水珠时,温度提高到18—24℃,并进行出耳管理。当从组织块长出的金耳已突出于孔穴时,要掀起封口薄膜,覆盖一层干净或经灭菌的报纸保湿、遮光;随着子实体长大,孔穴开始影响金耳发育,要进行割袋处理,将孔穴周围薄膜用利刀削去一圈,使培养料裸露面的直径达4—5厘米。每天在室内空中、地面喷水多次,使相对湿度保持85~90%,延长通风时间,每天通风次数逐渐增加到3次,每次由30—40分钟延长到1小时。当子实体上出现黄色水珠时,应及时用脱脂棉或吸管吸干,否则,易造成烂耳。从接种到幼嫩子实体呈白色脑状约50天,开始转色处理。转色应选晴天进行,揭去覆盖物,打开培养室门窗,加大通风量,给予适当光照。此时可直接向子实体喷雾状水,以保持湿润,约经3—5日,子实体转为橙黄色即可采收。采收时,于基部割下,以利原基再生。